第60章 文學史篇(4)(3 / 3)

A我們的形麵上學當然以《易》為總彙。他的道理都是從陰陽(或曰乾坤,剛柔)兩個原力變化出來的。《易》所謂“兩儀”“四象”“八卦”,其數皆雙。雙是均齊的基本原素。“正”“負”之名亦見於西方,但究不如中國的“陰”“陽”用得普遍。便是中國的道術、醫理等藝也都是傍著這兩個字演出來的。《易》理不獨是整齊,而且是有變異的整齊;這也可於八卦裏看得出。

B中國的倫理觀念也不出均齊的範圍。梁漱溟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著有《鄉村建設理論》《人心與人生》等。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先生講:“孔子的倫理實寓有他所謂絜短之道在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總使兩方麵調和而相劑,並不是專壓一方麵的……”梁任公先生以:“相人偶”來解釋“仁”字,同這個意思正合。兩家的說法都與均齊主義相聯。至中庸主義,前已稍論。孔子讚美大舜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又說:“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又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從梁任公先生的訓釋,見《國學小吏》)這都講道德的真理必須從兩端推尋出來。這樣看來,中國倫理也是脫胎於均齊之觀念的,所以可說是均齊的倫理。

C《易》曰:“以製器者尚其象。”種種器物原來不過是前述的“意象”的具體的仿本。藝術就廣義而言,本概括一切人為之物,所謂“器”者是也。我們知道均齊的美在中國藝術品中表現得最圓滿。這個無非因為均齊的觀念浸透了中國人的腦筋。舉一個最尋常的例。走進隨便一個人家庭堂上去,總可看見那裏的桌椅字畫同一切供設的器物總是擺得齊齊整整地,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毫不紊亂,而且這些器物又多半是正方形的。更大的像房屋亭閣的布置同形體也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在前麵說中國建築同詩最能代表均齊之質。再看中國字的形體又是方的,而均齊者幾居三分之二。在篆文裏這種原質尤為顯明,如:

篆文

其在文學,律詩正是這個均齊的觀念的造形。至於律詩之體製,在形式上,在意義上何以無一部分不合均齊的原理,則已具論在前。還有律詩於均齊中複含有變異之一點,亦已散見於上文,今皆不贅述。

綜觀上述,均齊是中國的哲學、倫理、藝術的天然的色彩,而律詩則為這個原質的結晶;此其足以代表中華民族者一也。

第三節渾括

中國幅員廣大,兼占寒溫熱三帶,形形色色的物產,無不畢備。眾族雜處,其風俗語言,雖各各不同,然亦非過於殊懸以演成水火不相容之局。在全體上他們是有調和的,但在局部上他們又都能保其個性。譬如一樣顏色,或許多顏色渾合太過改變為黑色,固然不能成畫;但有了許多顏色而各不相調,也是不會美觀的。中國的地圖是許多相調和的顏色染成的一個Symphony。律詩也是如此。前麵已證明律詩具有緊湊之質。既說緊湊,則其內含之物必多。然律詩不獨內含多物,並且這些物又能各相調和而不失個性。如今且將杜甫的《野望》借來剖析證驗一番: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裏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