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超短裙之爭的第一線戰場。不過,另一個有趣的數據是日本中小學教師猥褻學生案件的增長,2004年達到曆史紀錄的190餘人,去年公布的資料則是下降到通常水準的160餘人。這或許充分體現出了此一鬥爭的嚴酷性與複雜性。不久前的一個話題是新潟縣的高中製作了勸說女生們把裙擺放長的海報,可見校方的用心良苦,然而據說女生們反應冷淡,認為“此舉毫無意義”。

女中學生的大腿,儼然成了少女們的亞文化象征。但來日的中國人看來,自有不理解之處。我曾多次聽到陪同的訪客表示詫異,有男有女,他們不是詫異於日本女生的裙子之短,而是那雙腿的“難看”:“她怎麼敢穿這樣的超短裙?”確實,大腿現象若有一點值得稱道的,便是眾腿平等。姑娘們不管自己的腿多“難看”,也照樣坦率露之。有的女生大腿粗如水桶,小腿孔武有力,據說在中國若敢穿超短裙恐怕要被人公然恥笑,在日本卻可以安之若素。

進一步說來,日本女生公開袒露大腿可以說是為了迎合男性的意淫,將女性置於被褻玩的角色;可中國人對女性“腿型”(外貌)的苛求,實在是異曲同工甚至猶有過之。況且,穿著超短裙也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性的暗示,一位新潟女高中生說:“我把裙子卷短並不是為了顯得可愛,而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大家都這麼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即日本人強烈的群體性意識。接下來,我們就說說日本人的“跟風”嗜好。

五、跟風

2008年秋天,一場“香蕉荒”突然席卷了超市。起因是一位女星在某電視台節目中談到她吃香蕉減肥的經驗,沒想到,隨即掀起了民眾轟轟烈烈購買香蕉的熱潮。

香蕉在日本超市中屬於一年四季都大批量販賣的普通水果,價格也很便宜,一束(四到五隻)通常不過一百多日元。然而,麵對突如其來的搶購潮,住所附近的幾家超市都出現了有價無貨的狀況。店方在告示牌上寫著道歉之詞,表示一定盡快從海外大量進口,確保供貨。接下來的數日內,往日供應充足的香蕉,始終處於緊俏難得的境地,偶爾見到剩下姿色不佳的幾束,價格反比過去漲了不少。這種怪象大約維持了半個來月,香蕉們才恢複了清靜。

短暫而瘋狂的香蕉搶購熱,一度成了日本媒體的話題,但集中於香蕉本身究竟能不能減肥的討論,很少有人批判其背後折射出的非理性。當然,日本人自身對此習以為常,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喜歡跟風盲從趕潮流,動不動就要鬧上一下子,這就是他們的民族性格特點。日語稱之為“ブーム”,每年若沒有那麼幾次,還真是怪寂寞的。

按道理說,日本民眾的教育水準普遍較高,作為個人,似乎應該有比較強的主見。事實卻是,大多數日本人麵對“ブーム”首先的選擇就是跟風,而且爭先恐後,勁頭狂熱,唯恐被落於“ブーム”之外。這體現出的是日本人深刻而獨特的群體意識。有人提到了日本人的排隊現象,確實,一家拉麵店的門口若有兩三人排隊等候,就不愁會擴大到五六七八人,因此有店家特意雇人排隊來充門麵。我見過更滑稽的一幕。某年東京電影節期間,在涉穀車站前,幾十個男青年脫得隻剩短褲,在廣場上高喊勵誌口號。路過的陌生男青年陸續有脫衣加入者,那興奮勁兒如同“找到了組織”。此類胡鬧不雅的舉動,一個人做會被當作瘋子,但數十人一起做,就儼然成了一場狂歡式的“祭り”。

加繆曾說過,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有罪而曆史無罪。這是個人和曆史的對應,談到日本人,我們或許可以把個人與群體聯係起來,就會發現一個古怪的結論:群體有罪則個人無罪。日本人期待加入群體的一個原因,是在集體的名義籠罩之下,個人行為的動機與後果受到了洗淨與庇護。前述的街頭鬧劇,堪稱精到的展示。當然,戰爭罪行和責任問題亦完全符合此一特點。日本官方可以一再承認日本“給亞洲等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並不肯追究特定個體的罪愆。

說日本人的群體意識獨特,也不妨拿來和中國人做一比較。日本人有沒有個人意識?有。在個人生活層麵,他/她的個體感很突出,比如和家庭成員的疏離態度,比如另類小眾的私人喜好,都顯得相當“個”;然而在社會生活層麵,他們又追求“群”,比如積極參加各種團體活動,比如熱衷於追逐社會潮流。中國人呢?似乎正好和日本人相反。在社會生活層麵,中國人常常要顯示自己的個性,特立獨行,別樹一幟,甚至成為不惜違背公德的個人主義者;在個人生活層麵,中國人更重視並依賴家庭、親友等關係,並願意為此做出哪怕是違心的讓步犧牲。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