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裏的馮褲子,他老是哭。我羨慕他。
那廝雖然有惡劣影響,但,比起沉默又哀傷的內心生活,我寧願喜歡他。看完電視劇以後,所有的人形象漸漸模糊,唯有馮褲子的姿勢依舊生動著。他的聲音像風一樣,吹落內心裏幾片隱約又哀傷的葉子。
笑也是一樣的,譬如周星馳,我什麼時候想到他,都是在笑,還仰著頭。發出聲音,生活便馬上生動起來。
聲音。都是美好的。
我經常想和別人分享我所遇到的聲音。我拚命地寫字,描述,誇張,甚至故弄玄虛,不過是對周圍聲音的收集。
我要捕捉到這個世界上每一次眨眼或者喘息的聲音,包括隱秘的,潮濕的,甚至下落不明的,我相信可以。
有時候,我也會忽略這些聲音。專心陷入一段又一段歌唱裏。
我喜歡顏色暗淡的歌唱。她們是張懸。陳綺貞。小娟。蘇打綠。曹方。是的,是有些懶惰的女人們,像鄰居家的正在發育的小女孩們,一旦有親戚來臨,便表演起來。
這些顏色暗淡的聲音是表演的,假裝的,你看看他們歌曲的名字就知道了:《這一切都沒有想象的那麼糟》,《欲望把眼前的地板鋪滿》,《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百分之八十的完美生活》,《你喔》,《華麗的冒險》,《躺在你的衣櫃》。
這些名字多想蛋糕房裏的柔軟的點心,由糖和牛奶組成,還有香氣襲人的故事。
我的確傾向於往女人的聲音裏陷入。每每聽這些聲音,我都覺得自己年輕極了,甚至有些幼稚。
我喜歡這些安靜的、懶惰的聲音。像大雨,可以淋濕我的衣服,讓我不能保持正常的走路姿勢。我必須奔跑著向公交汽車、商場或者書店。我必須忽略掉身邊的事物,必須忽略掉顏色、節奏、姿勢,要忽略這些。
聲音被聲音區別,又被聲音淹沒。
我對被記憶挑選出來的這些或輕或淡的聲音有大執著,經常喜歡一而二三地聽。
現在。我博客上的音樂就是這樣旋律輕淡的聲音。有說此歌曲是陳綺貞的,也有說袁泉的,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宋慧喬的。
這枚歌曲的名字叫做《我在那個角落患過傷風》。這也是蛋糕一樣的名字,小資情調十足。照理說,我並不喜歡這樣甜膩的名字。但並不為此標榜自己什麼,我依舊聽,隨後,被這個聲音卷入。
我知道,每一句話,每一陣風,每一段奔跑,每一次咳嗽或者叫喊,都有可能成為音樂。
哭泣也是,狂笑也是。
我想到經典戲劇片斷裏的哭泣或者笑,後繼者連哭泣和笑的字節都要一模一樣地消化。
聲音是交流或注釋自己方法,而音樂是美好的聲音。我常常想,把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聲音集中起來,放在一起,應該就是音樂。
這樣想,生活突然趣味起來,吃飯的百分之八十是音樂,坐公交車的百分之八十是音樂,打電話的百分之八十是音樂,即使是洗腳或者洗澡,那聲音的百分之八十,也是音樂。
那麼。摔倒的百分之八十會不會是撿到愛情。
所有窘迫的生活狀態都是由聲音構築的,包括饑餓、孤單和自閉,我想到多年前的自己,我那個時候喜歡聽說書,喜歡聽馬蹄聲,喜歡聽摔倒痛哭等粉碎的聲音。
其實,我很少在當時總結自己,事後,我已經無法感知,那些聲音究竟如何包圍了我,塑造了我,又營養了我。
那麼。我自己的百分之八十又是什麼?
食物。深不可測的欲望。複雜而又單純的思想。有局限的諒解。無法滿足需要的財富。時刻都不甘平庸的內心。無法繁華的經曆。
在我的身體裏,視野裏,可以打撈出來的,多是堅硬的物質和枯燥的目的。很少有柔軟而單純的聲音。
正因為缺少這些,我才喜歡。
如果我永遠缺少這些聲音,那麼,我相信,我會永遠喜歡下去。
這樣梳理自己,真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