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這部《沉溺》的設計頗合迪亞斯的原味,淡灰色的封麵像水龍頭,流進內容裏,洇濕每一個故事。灰色,以及一個少年的孤獨,會讓人無端地想起一個中國少女,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中國閣樓裏孤獨著,她叫張愛玲。
灰色的童年會催生一個作家,九歲之前,胡諾特·迪亞斯沒有見過父親,父親是一張又一張照片,或者在母親的詛咒裏,前麵的修飾詞總讓年幼的迪亞斯疑惑。
生於一九六八年的胡諾特迪亞斯是一個有著濃重鄉愁的寫作者,盡管他暈車、膽小,甚至好色,但是他卻很早熟。
九歲,是胡諾特迪亞斯一個重要的記憶節點,他在不同的作品裏都特別寫到。《沉溺》的開篇小說《伊斯萊爾》,是寫作者的一段鄉村生活記憶,散文一樣的寫作樣式。開始的一段他便寫了他的年紀:“……那年夏天我九歲,哥哥十二歲,是他想去看伊斯萊爾……”在小說《堅持》的開頭作者寫道:“我生命的頭九年中,是沒有父親的。”在這篇小說裏,作者交代了父親在他九歲那年接他們到了美國。
在小說裏,九歲的作者化名為尤尼爾,和哥哥拉法去走親戚,騷擾同齡的女孩子,還走很遠的路,去看一個沒有臉的孩子。
《沉溺》就是這樣一部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觀察世象的小說,以一個家庭的故事來反觀整個移民生活的文本。閱讀這本書,我不自覺地會聯想起奈保爾的《米格爾街》,又或者麥克尤恩的《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如果從形式上來比較,這部小說集更像是一部排錯了順序的米格爾街。
《伊斯萊爾》是一部暑假生活記事,我比較喜歡這種小說的結構,有著卡佛小說的漫不經心和局部感。作者在這個小說裏並不完整地交代故事發生之前的“片頭”,也不交代故事結束以後的走向。隻是將他的暑假生活截取了一個片斷,用幻燈片一樣的筆法描述下來。那故事像樹林裏的陽光,被樹葉分散卻又顯得朦朧,詩意。
我一直認為,《堅持》應該排在第二篇,按照作者的年齡順序,更符合閱讀者的習慣。《堅持》是整部小說集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我個人認為,這篇小說應該和最後一篇《生意》排在一起,對比著閱讀,便可以完整地了解作者母親和父親的個人史。《堅持》寫母親一個人的苦難史,父親去了美國淘金,母親帶著作者和哥哥兩兄弟艱難度日,那些聲音裏都浸潤著孤獨的日子讓這篇小說充滿了深情。原來,忠實於自己的記憶,將自己的生活如實地抄錄在紙片上,竟然也是好的小說家應該記住的技巧。
如果說母親的艱難史是一次煽情史,那麼父親的奮鬥史《生意》則幾乎成了一篇口述實錄。
這篇全書最長的小說講述了作者父親在美國的創業史,是一個移民時代的苦難縮影,與其說這篇是小說,不如說是紀實文學。這篇小說讓我想起虹影,她在文字裏常常回憶自己饑餓的童年。還讓我想起我自己的童年,聽父親講述他外出的經曆。《生意》裏沒有作者的影子,像是一個廣播劇,或者評書。
《沉溺》是胡諾特·迪亞斯的處女作和成名作,出版這部作品的時候,作者28歲。然而作者憑此作品一舉成名。這不由得讓我想起27歲出版《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的麥克尤恩。比起才華橫溢語言天才麥氏,胡諾特的優點是落地,他寫自己身體上發生的事情,是個體的疼痛感。比起卡佛小說的那種唯美的小情調,胡諾特的小說多了一種孤獨的氣質。
是啊,有什麼比一個九歲的孩子的記憶更堅硬,更能在樹林裏、貝殼上或者某個有月亮的夜晚刻下對孤獨的理解呢。
當我看完這部小說集,我一下子看到坐在樹上的孩子尤尼爾,他那麼無助地看著母親悲傷地坐在家門口抽煙,他覺得,他需要有記憶裏刻下什麼,以提醒生活裏的這些小憂傷和小疼痛。
所以,我推薦這部《沉溺》,他有自己獨特的孤獨感,一個九歲孩子的全部的孤獨感,那麼精確地表達和抒情,定會擊中你。
《沉溺》,胡諾特·迪亞斯著,潘帕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定價: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