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體內的不能確定——周實的《無法安寧》閱讀劄記(1 / 1)

陌生。跳躍。飄浮。

這是周實文字給我的第一感覺。在《無法安寧》這本隨筆集裏,他負責解構日常生活。方向於他沒有任何用處,他總提出相反方向的問話。我喜歡他這樣性情地書寫,在文字裏,他不積極讚美什麼,也不刻意批駁什麼。他一點也不偏激,但每一個片斷都那麼直指內心。

他喜歡在文字裏飛翔,譬如他寫《性》:一滴雨水落到手上,啪嗒濺開,五彩繽紛。譬如他寫《思想》:我的思想就像流水,總是嘩啦啦地流去,流向何處,它不知道,它也根本不想知道。周實的文字像秋天的葉子,平常,但遇到風,會飛翔起來。

我和周實相識得晚,從未謀過麵。

他電話裏的聲音模糊,大概是年輕的,又不十分確定。我說不出為什麼喜歡他的聲音,後來明白了,因為,當時我有一本散文集子在他那裏,他的聲音總能帶來好消息。

盡管這樣,我們並沒有通過幾次電話。大概是兩次吧,一次是午後,又一次,也是在午後。

郵件通得多一些,簡略如電報。多是關於文字的。周實的性情在這些簡單的交際中流露無疑。

他說到他的父親,臥病在床。他要表達他遲遲沒有答複我的原因,讓我動容極了。

當時我想,這個人,有一股味道,書生的,同時又是家常的。這樣的人不多了。

我知道他做過刊物的主編。他眼光好,又不吝惜讚美和鼓勵的詞語,但也不違心。這樣的人行文照理是溫暖的、樸素的,甚至是庸常的。

但第一次看他的文字就被謀殺了,他的文筆很叛逆。當然,“叛逆”這個詞語並不準確,我隻取這個詞語中顛覆的意思。

那大概是他《刀俎》中的片斷,癡於在肉體上舞蹈的文字,讓我的呼吸緊張。閱讀那些片斷,我覺得那些句子時而如花朵開放,妖豔。時而又如刀子磨礪,尖利。我的緊張緣自於那些文字裏暴露了周實的模樣,有些赤裸,又有些真性情。那是一種掌握了別人隱私之後的緊張。

果然,這本《無法安寧》裏到處鋪排著周實的模樣。開篇就寫他自己,他抄寫自己對風的一段描述,然後抒情:我也是這樣,和這風一樣。

這是一本風吹哪一頁都可以閱讀的書。多數章節都關乎思考,那是一種對於方向的尋找,尋找的本能來自於體內。周實的原話是這樣的:腦裏的,是記住的。心裏的,是感受的。體內,是自然而然的。

這真的是一些自然而然的文字,是日常寫作的集結。在這本書裏,周實思考指向了生活的快與慢、安靜與喧囂、現實與空虛,甚至還有生與死、悲與傷、哀與愁。

那是一些特別細小的觸角,詩意的,又是不經意的。他對愛的理解獨特:雪花是靜。心是靜。所有的愛,都是靜。而生活像一卷透明膠布,一不小心就找不到那開始,需要用手仔細地摳。接下來,周實關注了醫院、一棵樹、死亡、牙痛、聲音、靈魂……從日常生活開始,周實用來自體內的一切感官表達了他對這個世界的許多不能確定的想法。他時常保持著一個演員的舞台感覺,又同時保持著一個觀眾的冷靜而批判的態度。在《無法安寧》裏,他用詩性的語言表達這個世界的多種可能,他解構正在美好的一切,撕掉那美好背後掩藏著的殘酷和正在冷卻的麵具。即使是對自己的評價,他也不止一次地描述:在朋友眼裏,我是好的。在敵人眼裏,我當然是壞的。

看到枯樹會想到葉子茂盛的季節,看到石頭會想沉澱的水以及執著的精神,看到孩子會想到父母親和讓人感傷的幼年。《無法安寧》是感官的文字,靈魂的文字,雖然體例和時間並不規範,但,這恰好表達了這些文字來自體內,而又那麼不能確定。

這是一本無法確定體裁的書,它的確讓人無法安寧。

周實在解構日常生活的同時,也解構了我們視之崇高的靈魂和信仰。他感歎“隻要離開父母的懷抱,你就再也難回去了”,他感慨他的肉體隻有一瞬間屬於他自己,感慨孤獨是自己即有內容又無內容,感慨自己是個書呆子。

“我的眼睛喜歡清晰,世界卻是偏不清晰。”這真是一種來自體內的不能確定。

讀周實的這本書,常想起德裏達。他在這本書裏告訴我們,生活絕不是單一的,它有多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