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春,曼殊在東京,常說“專讀裴麟詩”。此首當為讀後的試譯。詩中闡明宇宙是愛的整體,人類應在愛中生活。反映出作者對理性至上的傳統觀念的揚棄。
拜倫(George Gordon Noel Byron,1788至1824)——曼殊又譯“拜輪”“擺倫”“裴倫”“裴麟”。英國偉大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早年受啟蒙主義思想影響。遊曆西班牙、希臘、土耳其後,發表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抒發憎恨封建專製、向往自由民主的思想感情。因遭毀謗而憤然僑居意大利。除繼續創作詩歌和劇本外,還投身燒炭黨人的革命運動。並變賣家產赴希臘參戰。作品以塑造的叛逆性格為主,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對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影響甚大。
星耶峰耶俱無生?浪撼沙灘岩滴淚。
圍範茫茫寧有情?我將化泥溟海出。
第8章去燕1909年1月初,曼殊自上海東渡日本東京,“舊病新瘥,案頭有英吉利古詩,泚筆譯之”。此為其中一首。
去燕,飛走的燕子。詩中通過詠燕,抒發對自由的向往。
豪易特(William Howitt,1792至1879),英國作家,著有《四季》《英國農村生活》等。
燕子歸何處?無人與別離。
女行餚誰見?誰為感差池?
女行未分明,蹀躞複何為?
春聲無與和,尼南欲語誰?
遊魂亦如是,蛻形共驅馳。
將翱複將翔,隨女天之涯。
翻飛何所至?塵寰總未知。
女行諒自適,獨我棄如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