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學者參與詩歌創作最為繁盛的時期,清代眾多的學人之詩無疑是清詩學問化最集中的表現,古典詩歌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學人之詩在這個時期得以充分發展。晚清學人之詩是清代學人之詩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有關這方麵的專題研究。夏江的《晚清學人之詩研究》正是選擇了清詩研究領域這個相當薄弱的環節展開了深入、細致的探索。要完成這樣的選題研究,困難是很大的。這個選題必須對分散的、零碎的和片斷化的有關晚清乃至整個清代學人之詩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把有關學人之詩的學術思想觀點從吉光片羽的狀態中梳理而綜合之,形成一個更高層麵的可以攏聚的學術視點;闡釋出晚清學人之詩的民族詩學背景、時代特征和群體特征;對晚清學人之詩中“詩”與“學”的關係進行闡述,描述出“詩”、“學”交融的形態、特征和手法,以及學術對詩歌創作和詩學研究的影響;構建出晚清學術史和詩歌史的橫向聯係,論述晚清學人之詩在學術的影響下衍變分流的軌跡。而最大的困難還在於對晚清龐大的學者型詩人群體的界定,並從中遴選出各類代表人物;對清代學人浩如煙海的詩集、詩學著作和相關學術著作的選讀、整理。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夏江用這本著述作了較圓滿的回答。他努力溝通了晚清學術史與詩歌史之間的聯係,在對晚清學人的詩集和學術著作的仔細研讀中,沿流溯源、尋根究底,努力展現晚清學人之詩發展衍變的軌跡及其藝術規律:晚清學人之詩是時代要求、學術思潮、文學風尚、詩人審美追求的結晶。研究的方法縱橫交錯,既有宏觀的概述,又有具體生動的微觀描述。在研究中不苟同也不樹異,而是根據閱讀典籍文獻的資料、信息和數據來進行客觀的梳理和獨立判斷。當然,作為青年學者,我們也許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對晚清學人之詩的內容與其學術思想聯係的解讀還缺乏深度,另外,對晚清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關係的辨析顯得有點匆忙。
夏江自到暨南大學從我攻讀碩士學位後一直傾力於清代詩歌研究,尤其注重晚清階段。後攻讀博士學位,學術視野擴大到整個清代詩歌,博士論文選擇了難度很大的清詩學問化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博士論文完成後,他又選擇了較有研究心得的晚清學人之詩作為研究對象,並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009年立項。這本書便是他這三年研究的成果。現在,他的《晚清學人之詩研究》稿本就擺在我的桌前,遂為序。
魏中林
辛卯春於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