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散文的現代性——在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上的演講(3 / 3)

有時候欣賞其它藝術品種,那種結構意識讓我感歎不已。

陝西有個青年國畫家叫白霜亮,他的山水畫中充滿了風的痕跡,那些花草、樹葉、山林、溪水全都呈現著微風吹拂的樣子,別有動感。

有一次在珠海看俄羅斯歌舞劇團的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竟然立體地呈現出了大工業的各種勞動場麵,強烈地音樂舞蹈火熱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電視直播中看到和聽到譚盾的音樂作品《地圖》,大開眼界。譚盾把舞台放在了鳳凰城下的沱江岸邊,讓西洋樂器大提琴的演奏,山間農民敲擊石子兒的節奏,村姑哼唱民歌的聲音同場出現,將各種原始的音樂因素集合起來調動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整體,別有味道。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有一部中篇散文作品,題目叫《看不見的城市》,其中有敘述,有描寫,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輪流出現,表現出了一個錐體的各個層麵,諶稱結構佳作。

其實,在各種藝術門類中,手法上表現上最先鋒最新潮的首先是美術、然後是音樂、建築等,文學則最滯後。而文學中呢,又是散文最滯後。

藝術的基因是相通的,多欣賞一些其它門類的新作,對提高散文結構的現代性會很有啟發和幫助。

四、語言的現代性

有時候讀一些老作家的新作,雖然也寫的是當前的生活,可為什麼仍然有一股陳舊感呢,究其原因,就在於語言係統的老化。

“五四”開辟了白話文的源頭,但也在不斷進化中,從民國語言,到解放後的革命語言、文革語言、改革開放語言、網絡語言,新的詞語和造句方式像新鮮的血液,注入了古老的語言肌體。

要反映新時代的生活,就得運用現代語言。

這麼多年來,中國文學的語言標準也比較混亂。

有人偏愛文白夾雜,像半生不熟的米飯,營養丟失。

有人喜歡油嘴滑舌,像炒菜放多了油料,讓人反胃。

有人推崇方言土語,像當街煎炸的臭豆腐,一股怪味。

有人則歐化抽象甚至有外語纏裹其中,像鍋裏的沙子沒淘盡,時不時跳出來嘣牙兒。

真正的散文好語言應該是純正優美,生動曉暢,豐富形象的現代漢語。

在所有的文學種類中,散文是最講究語言的。

從過去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作文要求基本上以散文體裁為主。國文教科書中學習的範例,也是以散文為多。這是因為從宮廷文本到民間信函,散文是全民通用的文體。它應該帶有公共性,可學習性,可掌握運用性。

所以,建立、完善、豐富漢語體係,是散文作家的責任。

當然,作家的風格多種多樣,語言表現各有特色。

不過,能稱之為文體大家的人很少。像孫犁的簡潔深刻,汪曾祺的典雅有味已經屬於稀世珍寶。

我們期待更有現代意義的語言大師出現。

2009年8月28日於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