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散文家的個性培養——在2009年中國散文年會上的演講(2 / 2)

我們讀董橋的散文,會被一股優雅精致、風趣博識的述寫所感染。董橋看社會,用得是帶著古典式的文人名士的眼光,他從一件事、一句話、一張書法、一件小擺設小收藏中,尋找著快要消失的文化精髓。

前幾年,給《美文》雜誌寫稿的作者中,有一位醫學女碩士,她已經自己出版了一本小冊子,不少文章都是寫親情的,沒什麼特色,我給她提了個建議:你是學醫的,能不能從醫學的角度出發,來觀察人生,來寫散文。她接受了,轉型後的第一篇作品題目叫《生命從指尖消失》,寫她實驗時給一條小老鼠做手術的過程和心情,充滿對弱小生命的深深地憐憫。刊發後受到好評,她接著又寫了《透過瞳孔》《猴子這東西》《生命如夏花》等一係列文章。找到了自己的觀察方式以後,她的文章深刻起來,生動起來,不同凡響。後來中國青年出版地給她出版了散文集,又到北京讀文學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現在文章越寫越好,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

找到自己獨特的觀察方式,等於增添了第三隻眼睛。有人可能會說,我沒學佛,不懂醫,與科技不沾邊,沒什麼專長。其實,獨特的觀察方式可以是行業的、專業的,更重要的是一種眼光和思惟,形而上的精神上的東西。有人寫讀書筆記,思惟就不一樣;有人評論某一個社會事件,理解問題眼光獨到。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創始人,他搞理論研究是符號學,寫散文也帶著符號學的特征。內蒙古有一位女作家,喜歡從兒童的角度,用童心童眼來看世界,比如季節變化,她沒寫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而是通過奶奶身上的衣服更換來表現,少數民族的服裝穿著色彩豐富,變化多樣,寫出來就很有意思了。

觀察世界的個性要去尋找發現、要去培養形成、它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結果。

三、表達的個性化

從事文學研究和文學教學的人都清楚,每個成熟的作家,在寫作上各有自己一套表達方式。

我們讀成熟的作家的作品,不用看作者名字,就能分辯出是誰寫的,判斷標準就是因為他們的表達個性不一樣。

表達個性體現在結構安排上,句式特點上,詞語運用上。

比如敘述角度,有的人喜歡用第一人稱,有的人善長用第三人稱,還有人用第二人稱。高行健的《靈山》《一個人的聖經》,將你、我,你、他人稱變幻使用的很嫻熟,在長篇作品的人稱出現上,有創新之處。高行健的小說淡化故事,減少衝突,沉迷於敘述描寫,打破了小說與散文的界限。

我保存著賈平凹寫得一些單紙片,有的是介紹一個人來辦事,有的是說明一件事情,有的是簡短的發言稿,都很短,但一看內容就知道是他寫的,因為說話的句式和字語運用文白相間,言簡意賅,風趣自然,與眾不同。

不過,個性也有高低之分。國內有一位女作家,曾寫過不少好作品,後來出國了,最近看到她寫的一篇散文,就讀不下去,思緒混亂,條理不清,文字中夾雜著外文字碼,語言倒裝,像“現在我們開會”,她偏寫成“現在開會我們”。

中國散文,還是要有中國特點,應該體現出漢語的精致優美來。在這一點上,沈從文的形象,孫犁的簡潔、汪曾祺的優雅,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表達個性是身份證,是自己的標簽,是你獨特的信息流露,是一個作家成熟的象征。

四、個性的強化與變化

自己的個性一但確立,就要不斷地從各個方麵來補充它,完善它,強化它。

沒有個性不能獨立,但個性有時候是雙刃劍,既是風格也容易是套式,最忌僵化和保守。過去,散文創作中有楊朔模式,秦牧模式,看多了便讓人生厭。現在,有一些老作家的文章讓人讀不下去,就是因為他已經被自己的模式限製住,跳不出來,與新的藝術環境的距離越來越遠,最終會被讀者拋棄。

老作家情有可諒,因為身體的緣故,心理的緣故,導致落後於時代。最可怕的是有一些青年作者,寫了部分稍好的文章,形成自己小小的特點,就保守起來,聽不得別人提意見,固執地堅持,我的風格就這樣,我就要這樣寫。

其實,個性在最初隻是個毛坯子,經過一次一次修正鍛造,才逐漸地堅強豐滿起來,所以不宜過早地封閉自己。既就是個性已經確立,仍要吸收新的營養,避免幹癟、消瘦、病態。

在藝術殿堂麵前,作家永遠是學生,大作家是研究生,小作家是本科生。藝術之路隻有台階,沒有頂點,作家是虔誠的攀登者,不斷地在修改完善著自己的形象,直至停止思考和表達。

2009年10月17日於北京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