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要朗誦,才能體會其節奏和激情;小說要瀏覽,跟著故事和人物往前走;散文則要品味,理解它的思想和情調。
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新疆的庫爾勒,吃到一種梨子,非常香甜。它有紡錘那麼大,黃綠色果皮,陽麵還有紅暈。它皮薄肉細,酥脆爽口,汁多渣少,含水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果肉中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便秘和腸道不暢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還有生津止渴,化痰潤肺,益腎利尿的功效。這種梨子在生長期能夠耐受晝夜溫差,才最終煉就特別的香甜。
從此,庫爾勒香梨的味道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記得第一次讀好散文,像朱自清的《背影》等,也為它透露出的一種獨特的滋味所陶醉。
要說出好散文的滋味,我想以香梨為例。
梨子有果皮、果肉、果核三個層次。
散文也由語言、內容、思想組成。
一、果皮,新鮮誘人的外表——語言因素
果皮是第一印象,我們在購買梨子的時候,首先挑選的是外表。一般來說,要求果皮顏色純正,新鮮細致,不粗糙難看,不帶斑斑點點,聞起來有淡淡的果香味兒。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散文的語言尤其重要。小說有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來吸引人,詩歌有節奏韻律和激情抒發來感染人,散文就得依靠語言的魅力來描述事物的情態及最終思考。
孫犁在《散文的虛與實》中說:“散文對文字的要求也高。一篇千把字的散文,千古傳誦,文字不講究漂亮行嗎!所謂文字漂亮,當然不僅僅是修辭的問題,是和內容相結合,表現出的藝術功力。”“從事寫作的人,應當像追求真理一樣去追求語言,應當把語言大量貯積起來。應當經常把你的語言放在紙上,放在你的心裏,用紙的砧,心的錘來錘煉它們。”孫犁把語言看作真理,要用心來錘煉,這是文體大師的經驗之談。
汪曾祺說:“不少作家充分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語言不隻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應該提到內容的高度來認識。”“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測定一個作家文化素養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語言怎麼樣,他在語言上是不是讓人感覺到有比較豐富的文化積澱。”汪曾祺把語言比作水,是真知灼見。成功的散文語言就像水一樣,光滑、柔順、富有彈性。
好的散文是渾然一體的,就像一首樂曲,將情調起伏把握的恰到好處。拿掉一句話會有缺陷,增加一句話會顯得別扭。做過編輯的人有體會,校對名家的文章,不用看原稿,一路讀下去,凡是不通達的地方,肯定是出錯了。
語言的第一要素是讓人看的懂,一看就明白,不是雲裏霧裏的繞圈子做遊戲;第二要素是流暢、準確,不是繞口令,耍怪;第三要素是淡雅、優美,不是髒話、怪話的大全;第四要素是形象、生動、有味道。什麼才是有味道,就是要傳達出一種信息、暗示、想象的空間,特別的意境。
好的語言是光鮮可愛的果皮,能激起人去品嚐的欲望。
另外,優質的梨子有一個特點是皮薄,散文也要求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有些外國小說,一開篇就是幾十頁、幾萬字的場景描寫,考驗讀者的耐心。散文一般隻有幾千字,沒有機會讓你進行大量的鋪墊。
寫小說要會說閑話,說廢話,寫散文隻能說短話、說真話。
朱自清的《背影》隻有1400個字,卻成為現代名篇。
其實,文章越短越難寫,越短要求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