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體大師,他們爐火純青的時候,都寫的是短文。比如孫犁、汪曾祺、季羨林、董橋等等。
二、果肉,甘甜豐厚的味道——內容因素
果肉是事物的主體,是實際內容,我們一般會要求梨子的肉汁甘濃、甜爽、水多,並且富有營養。
對於散文來說,就是要在有限的篇幅裏,傳達出盡量多的生活信息和情感濃度。
我閱讀過很多散文來稿,有些太簡單,浮在事物的表層,沒有深入下去;有些太平淡,像白開水一樣沒味道;有些人雲亦雲,重複別人,沒有個性;有些雞毛蒜皮,羅哩羅嗦,毫無價值……
很多人寫東西,局限在物體的平麵上,缺乏立體透視。就好像看一座山,隻看到眼前山峰的形狀,樹木的長勢等,並沒有去研究山峰的背麵怎麼樣,陽坡和陰坡有什麼區別,山巒的結構是怎麼形成的,山上的氣候適合哪些動物、植物的生長等等。
多年前在武漢,我曾去老作家碧野家裏求教。我鍾愛故鄉的那條漢江,而碧野呢,是漢江通,他寫過《情滿青山》《丹鳳朝陽》等作品,他說黃河水是堿性的,長江水是酸性的,都不適合人飲用,隻有漢江水是甜性的,是從山中和地下冒出來的,老百性叫“竹根水”,對人體最好。當時對我深入了解漢江很有啟發。現在國家進行南水北調,把漢江水通過長渠調到北京、天津去,說明碧野的觀察是細致的,正確的。
隻有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又學會了處理的技巧,作品的內容才會厚實、豐富起來。
孫犁有一篇名作,題目叫《亡人逸事》,全文短短的2300字,通過三個故事:一是媒人的撮合,二是頭次見麵,三是勞動養孩子,寫出了妻子辛勤規矩的一生和自己的內疚之感。
那種白描語言和細節的抓取,那種情感的控製和滲透,讓人不得不佩服。西北大學有位文學教授,給學生們講《亡人逸事》,他首先在課堂上將全文背誦一遍,常常背誦到最後,自己已經淚流滿麵。
如果你有興趣學習書法,老師會教你:把毛筆拿的穩一些,盡量沉下去,不要浮起來。寫散文也一樣,忌諱淺嚐輒止,需要深層開掘。
三、果核,優良純正的品種——思想因素
我們知道,一種梨子的質量優劣,有個最重要的方麵就是它的品種要好。有了好的種子,再經過耐心細致地栽培護理,才能長出上優質的果實。
散文的種子就是思想,不能表達出一種對社會、對人生、或者對自然的思考,作品就沒有份量。
我喜歡講王宗仁老師的散文《藏羚羊跪拜》,前麵是青藏高原上一個獵人的故事,最後那個懷孕的肥胖的藏羚羊跪下來,才是點晴之筆,那種動物的情感表現,帶給讀者、給人類有多少觸動和啟發啊。
我寫過一篇題目叫《彩陶女》的散文(這裏提及個人作品,不是說自己的文章好,而是有創作體會),故事是我遇到一件女性形象的彩陶藝術品,她的優美造型打動了我,本來看中了,可是又猶豫不決沒有買下來,第二天再去時,彩陶女已經掉下架子摔成碎片。我由此而感歎:“美,就這樣消失了,被我輕易地放走了。把譴責留給我,把思念留給我。”因為在生活中,常常有“錯過”的遺憾。
思想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是你對生活現象認識、總結、思考的結晶。散文作品能夠打動人的,讓人念念不忘的,留下很深印象的,不是那些表麵的故事情節,而是藏在後邊的思考和啟示。
2010年8月14日於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