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人生的旅途中,讓我今生感動的就是你了。在你還不曾深諳世事的眼神中,那份純真和美好的友情永遠激勵著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充滿希望和憧憬。我想這也是你的緣故,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時間的推移,你已經淡忘了你的夢謠阿姨。而我不會忘記,永遠不會忘記,在我記憶中最美好的事物。曾經賜予我的美好和年輕的日子,在季節的煙雲裏,在年輪的轉動中有些時候,時間和生命就像一個過濾的篩網,把一切沒有用的東西過濾之後,就隻剩下饋贈給你的精華了。而你呢,正是經過時間的篩網過濾後剩餘的那部分。
我怎能忘記呢?忘記那個有海的日子和一個孩子對我的承諾。那個共同放走的曾載滿痛苦和失望的漂流瓶,永遠在我們的心海中飄遠了。你把你的快樂和童稚最純真的感覺留給了我,你就是我夢中的小天使。你有一個像海一樣的心胸。十年以後,不知你現在是什麼樣子,在這裏我為你的前途默默祝福和祈禱。
我會永遠懷念那個年輕的日子。在我的心裏,我早以把你和海連接在一起,做為我永遠的年輕的風景。
忙趁東風放紙鳶
王德風
因工作關係,去歡送一個參加全國風箏賽的代表隊。試飛地點選擇在開闊的渾河床。初春時節,暖風拂麵薄於紗,在那碧藍的天空中飄蕩著各種各樣的風箏,那一隻隻蜻蜓點水,一雙雙蝴蝶起舞,一對對遊龍戲鳳,還有鯉魚跳龍門,荷花朵朵,真是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最惹人注目的是“中國女排”、“向雷鋒學習”和“挑戰者號”風箏,可見製作者們既發揚了民族傳統,又體現了時代精神和創造精神。條條銀線,把我引向廣漠的天空,牽動著我的情思,把我帶回童年的時光。三十多年前,在農村小學讀書的時侯,也是在這樣的季節裏,我總要和小朋友去放風箏,在村前小河套的沙灘上,跑來跑去,呼東喚西,抖動著風箏,其樂無窮。後來讀到清代詩人商鼎一首《村居》詩,詩雲:“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好像正是寫我和村童。但是,那時的風箏類不算太多,雜貨鋪裏賣的不過是些固定模式的燕子、蜻蜓、老鷹、蝴蝶之類,自己做的也多半跳不出這些框框。這也難怪,那時侯北方農村的孩子看到一輛汽車還覺得新鮮呢!至於那些風箏的骨架多半是就地取材的秫秸,隻不過是做工精細些,放起來效果還是很好的。想到這些,童年放風箏的樂趣油然而生!
光陰荏苒,時過境遷。後來回城念書,年齡大些,又有機會看了些書,常常看到些關於風箏的描寫。這才知道,原來風箏竟然有許多科學道理、許多用途。風箏是文化娛樂品,是工藝美術品,還是一種體育器材,按習俗每年還要舉行國際性風箏比賽呢!風箏的學問可真不少!雖然,由於工作繁忙,世事纏身,不如孩提時代那麼任憑自己支配時間,但是和風箏的感情並沒有疏遠,而且加深了“理性”的認識。記得讀《紅樓夢》時,有“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一回,黛玉說:“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放晦氣。”接著丫頭們拿出各式各樣的風箏來放。從這裏才知道放風箏叫“放晦氣”,為的是去邪、驅惡。其實孩提時代的我們隻知道是樂而忘憂,那裏像寶玉黛玉他們那麼多愁善感呢!他們見什麼物都要生情,真不如孩子們單純、好過。後來涉足書海,知道曹雪芹先生原來還是位風箏專家呢!他著的《南鷂北鳶考工誌》,居然介紹了四十三種風箏的紮、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並繪有彩圖、骨架,還伴有製作歌訣。此時,我真不知道曹老先生是寫書為副業呢,還是以研究風箏為副業了!
當了孩子爸爸之後,春天裏常常領孩子們去放風箏。此時,自然成了孩子的“老師”和“顧問”。
記得孩子問“風箏”是什麼意思?我一時答不出來。
隻能說“風箏”是個名詞,就像你有個名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