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年輕的風景(3)(1 / 2)

我自覺得解釋得未盡其意,但是往深又說不出什麼。於是我查找了材料,才知道,我那種應付差事,實在是知識淡薄的表現,實在是有些“唬弄孩子”。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照材料上說的,解釋了其真意:我國古代的風箏是用木片或竹片做成的,所以那時候叫“木鳶”,據說是春秋時代有個叫魯班的工匠發明的。後來我國發明了造紙,人們就用紙糊風箏了,那木鳶就成“紙鳶”了。到了五代時,有個叫李鄴的人,在紙鳶頭上裝了個竹笛,風吹竹笛,聲如箏鳴,從此就有“風箏”這個名字了。唐代有個詩人叫高駢在《風箏》詩中寫到:“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宮商”是指風箏發出的各種音調。這樣一解釋,孩子似乎明白了,自己也心安理得了。

我國是風箏的故鄉,風箏作為工具早被人們使用了。楚漢相爭之際,韓信為了測知項羽軍隊的距離,用的就是風箏。到了公元八世紀,風箏開始傳入日本,後來又傳入歐洲,所以法國人管風箏叫“飛龍”,德國人管風箏叫“飛唐”,這“龍”和“唐”都是中國的象征。所以著名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把風箏列入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是有道理的。

這次在代表隊裏,聽一些有經驗的老藝人和運動員介紹,得到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隨著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風箏的工藝也大有發展了。現在許多風箏基本是以尼龍綢、塑料薄膜、塑料紙為蒙麵材料,其骨架多為塑料棍和鋁合金的,這些風箏輕盈、堅固、攜帶方便。據說在國際風箏賽上,有五百平方米的大風箏,放飛是用絞車來牽行的。而最小的風箏是中國選手夏振國製做的,它小到一寸四分,可以裝入火柴盒內,被稱為“掌上風箏”。這一風箏在濰坊國際風箏賽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春光融融,和風徐徐,正是放風箏的大好時節。到大自然中去吧!讓風箏陶冶孩子們的性格,讓風箏喚起長者的童心,讓春天的使者——風箏永駐人們的心中。

童年記事

千裏

我的童年是在鬆花江畔度過的。

在我出生之前,東北就已經被踩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了。雖然那裏的黑土地肥得流油,可是老百姓的生活卻非常困苦。那時候我還小,沒接觸過日本人,可是二哥、三哥都已上了小學。為了對中國人實行奴化教育,學校強迫學生學習日語,還經常體罰學生。甚至為了取樂,有的日本老師常常讓學生麵對麵站成兩排,互相打耳光,直打得麵紅腮腫,甚至嘴角流血。兩個哥哥的手掌和臉都被打腫過。他倆打心眼裏恨日本人,怎麼能願意學他們的語言呢?

我的母親是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她整日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工作中,根本無暇照顧子女,看到孩子在學校受日本人的氣,便將我們兄妹三人送到鄉下的奶奶家,隻將十四歲的大哥留在身邊。大哥受母親進步思想的影響,十五歲就參了軍,次年就在一次戰役中犧牲了。

當時已經是1946年,大哥犧牲於內戰。

那時的北大荒地廣人稀,真是名符其實的荒涼。無邊無際的荒草甸子是兔子和野狼的樂園。有一次,叔叔從外地踏雪歸來,走得又冷又累,看到不遠處有個草窩,便不假思索的鑽進去點燃一支煙休息。不一會兒,一隻大個兒的灰狼回來了,原來這裏竟是狼窩。它看見自己的窩裏往外冒煙,沒敢冒然進去,便蹲坐在附近守著。叔叔也看見了狼,著實嚇得不輕,但他憑著多年在北大荒生活的經驗,沒有慌張逃跑,跟狼對峙了一會兒,突然靈機一動,劃一根火柴將狼窩裏的枯草點燃,呼呼的北風使火苗很快就串起了老高,野狼“嗷”的一聲轉身就跑,叔叔得以幸免於難。

那裏的狼可真多呀,夜裏躺在被窩裏都能聽到嚇人的狼嚎。天剛一擦黑兒,人們就趕緊躲進屋裏關緊門窗,即使是白天,小孩子也不敢到村外去玩兒,所以,我的童年是很乏味的,幸好有兩個哥哥跟我在一起,他們有時會帶著我找些有趣的事來做。

由於日子貧窮,小時候什麼吃食也沒有。春天,兩個哥哥帶我到門前的菜地裏挖野菜,那種野菜很好找,露在外麵的是一個綠纓,土裏是一條長長的白色的根,隻有根可以吃。我們將它從土裏拔出來後。將根部的泥土擼去,便放在嘴裏嚼,那味道有點甜又有點辣,並不是很好吃。

夏秋時節,我們偶爾能到有大人幹活的苞米地裏尋野菇娘兒。那裏的野菇娘兒熟了以後是紫色的,又大又甜,很好吃,隻是數量不多,我們又不能走得太遠,所以有時也摘黑天天兒吃,那也是一種低矮的草本植物,果實成熟後呈黑色,如黃豆粒般大小,長大後才知道它學名叫作黑加侖。味道盡管不如野菇娘兒好吃,但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