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回族文學的自覺與發展(1 / 3)

回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回族文學也源遠流長,佳作迭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從文化學的意義上來說,過去的回族作家文學由於種種曆史的、社會的原因,基本上處於“自在”的狀況,缺乏係統理論與認同意識的“自覺”的發展。因而,過去回族作家的民族歸屬感很不明確,他們的作品也大多缺乏鮮明的民族風格與特點。這種狀況的根本改變,大概可以說是始於1978年以來的社會主義新時期。這一時期,回族文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細究起來,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也是文化上初步認同的階段,時間大致在20世紀苑園年代末至願園年代初。文化認同,表現為人們對於某種文化的傾向性共識和認可,這種共識和認可是對創作實踐理性認識的升華,並形成為回族作家穩定的思維定勢和共同的審美追求。過去,回族作家們零散分布在全國各地,民族經濟、政治地位的低下和大民族主義的壓迫,使他們有時候連自己的身份都不敢暴露,隻能自生自滅地進行一些文學創作,根本沒有條件也沒有可能形成這種審美上的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民族的政治、經濟地位得到了根本的改變,一些回族作家開始有了文學上的民族自覺意識,並出現了一些“回回寫回回”的作品,但在隨後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無情的摧殘和殘暴的壓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時,隨著黨的民族、文化政策的落實,長期以來在“左”的思潮打擊下噤若寒蟬的“回族文學”的口號響亮地提了出來,並在回族聚居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行了一係列實際的、推動回族文學事業的工作,如搜集、編選並出版回族文學作品,組織編寫回族文學史,召開回族文學座談會、討論會,創辦回族文學刊物,展開關於回族文學範圍、特點的討論等等。現在看來,當時的一些討論雖顯得幼稚和缺乏理論色彩,卻有力地張揚了回族文學的口號,喚醒了回族作家的民族意識。一些回族作家的作品在各地報刊上發表出來,它們有的形象地反映了回族的生活,塑造了回族人物;有的大膽地突破了所謂的“禁區”,在藝術題材的表現上有了新的開拓和挖掘。這些作品有些尚不很成熟,為數不少的作品在對民族生活的反映上尚處於表麵化的層次,但它們標誌著新時期回族文學的新的覺醒。

第二階段,發展階段,也即文化整合時期,時間大致在20世紀願園年代中期。文化認同對於人們的文化創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經過了短短幾年理論上的提倡和創作上的實踐,回族文學如決堤之水,進入到了一個自由發展的新天地,並在全國湧現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認同感的回族作家,產生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回族文學作品,在回族聚居的寧夏、甘肅等地,還形成了多層次、多門類、多品種的回族作家群。他們中,既有寶刀不老、筆力雄健的文壇宿將,也有年富力強、才華橫溢的中年骨幹,更多的是勇於創新、銳氣十足的文學新秀。他們創作的作品,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獨特的色彩,豐富了新時期中國文學的百花園。

第三階段,走向突破的階段,也即超越階段,時間大致在20世紀願園年代末至90年代初。經過了近十年的積蓄和發展,回族文學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些回族文學作品不僅贏得了本民族人民的喜愛和接受,而且獲得了可喜的突破和超越,大踏步地走向了全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突出的標誌就是回族長篇小說的崛起。長篇小說往往是衡量一個民族文學發展程度的標準。回族古代文學目前還沒有發現有小說作品,近現代以來,回族的小說作品也不多,長篇小說更為鮮見。而從願園年代下半期,回族的長篇小說有了迅猛的發展,僅回族老作家沙陸墟就出版了十多部。查舜的《穆斯林的兒女們》、馬步鬥的《大梁溝傳奇》《李家鋪外傳》、馬明康的《十二寡婦》、馬瑞芳的《藍眼睛·黑眼睛》,張承誌的《金牧場》……都各擅其長,各盡其致,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藝術表現的力度上獲得了人們的好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張承誌的《心靈史》和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的出版。前者飽蘸激情抒寫了回族人民的“心史”,深刻地表現了回族的民族精神,從而在當代文學史上罕見地、最深入地走入了民間,成為了西北回民“自己的書”,甚至為不識字的該教派的農民所珍藏;後者以橫溢的才情,生動感人地描寫了京城回族“玉器世家”的命運和生活,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從而步入了中國最高的文學殿堂,獲得了國家級的“茅盾文學獎”,為回族贏得了榮譽。這兩部長篇小說的出版,極大地提高了回族文學的品位,使回族的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

新時期的回族文學盡管已經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主要是:回族文學的發展還不平衡,回族文學的整體推進還不夠理想;回族文學的理論還比較薄弱,不能對創作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回族文學的陣地還有待於鞏固、壯大;各地回族文學工作者的聯係、協作還需進一步加強。特別值得我們警覺的是,在回族文學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一些回族作家產生了鬆勁、滑坡的現象,並產生了一些否定回族作家審美追求和努力的言論。

在當前新的曆史條件下,如何繼續推進回族文學的自覺發展,促進回族文學的進一步繁榮?在工作上,我們應該努力加強與各地回族文學工作者的聯係,積極籌集回族文學發展基金,壯大回族文學陣地,創造條件舉辦回族文學作品評獎。在理論上,我們應很好地總結新時期回族文學發展的經驗,消除對於回族作家創作上不利的錯誤言論的影響,充分肯定回族作家民族文化認同和審美追求上的正確努力,大力呼喚創作主體意識更為自覺,民族風格更為鮮明、成熟,作品數量和質量都能上到一個新的、更高台階的回族文學。

回族文學,是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實。從回族文學創作的曆史情況來看,回族文學作品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現本民族生活的,一類是表現別民族生活的。這兩類作品,雖有主次之分,但都是回族文學的組成部分,都反映了回族人民在創作上的智慧和文化上的貢獻。對此,我們都應該予以肯定。但是,對於一個有條件反映民族生活的回族作家來說,對於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和創作自覺意識的回族作家來說,他應該以表現回族人民的生活為主,他應該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因為這不僅是他的民族責任感之所在,也是他的創作優勢之所在。也正因為各民族作家在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鮮明的民族個性,才是文學苑囿百花盛開、爭奇鬥妍的原因之所在。那麼,作為一個回族作家,如何使自己的創作意識走向自覺呢?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特點呢?總結新時期回族文學創作的成功經驗,主要為如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