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民族詩美的多彩展現——評馬瑞麟新詩集《雲嶺短笛》(1 / 3)

多年以前,還是青年的馬瑞麟,在出版了他的第四本詩集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他的第五本詩集,要到四十年後的今天才得以出版。然而,在這段時間裏,盡管命運之神不曾光顧過他,但藝術之神何曾暫離他半步!他苦苦地思索,忘情地吟唱,不斷地寫作,多方麵地捕捉民族生活中的詩美,因而使得這本晚出的詩集,猶如窖藏多年的陳酒,味美質醇,香氣濃馥,引人歎賞。

打開這本詩集,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多年來的生活足跡和感情經曆。馬瑞麟飽含著對於生活的熱愛,利用難得的機會,上雲嶺、下邊寨、訪回鄉,足履所到,留下了一串串深情的歌聲,記敘了自己心路的曆程。在“彎彎曲曲的國界線旁”,他“張開雙臂緊緊摟住界碑”,“眼淚一次次濕了心弦”;在向往已久,終於成行的塞上回鄉,他“感情的瀑布化成一群詩句”“甜透了的心湖翻著波瀾”;在家鄉雲嶺的山水間,他“放眼四野,把生活/獨個兒咀嚼再咀嚼”;在前往祖國首都北京的飛機上,他“不時從窗口往外眺望,天安門啊,我多想快望到你的飛簷”。從這些激情如火的詩句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詩人創作題材的多樣,而且看到了他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摯愛之情,這是曾經飽嚐過苦難,對生活有著深切感受的人才會發出的感情。因而,它真誠而不虛假,熱烈而不外在,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大凡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也必然是自己民族的忠誠兒子。對於回族人民來說,國家、民族、信仰往往是分割不開的。《古蘭經》和“聖訓”就講過:熱愛祖國是伊瑪尼(信仰)的一半。作為一個自小念過經,有著自覺民族意識的回族詩人,馬瑞麟熱愛自己的祖國,也熱愛自己的民族,因而,歌詠自己的民族,抒寫自己對於民族的情感,則是他詩歌創作的常見題材。

他以遏製不住的激憤,描寫了民族生活的苦難,大膽地揭露了十年浩劫對於一個普通回族村寨的摧殘:“荒涼的廢墟上留下半棵燒焦的樹/像個觸目驚心的感歎號/像顆仰天長嘯的音符/記錄下文明古國裏的野蠻/記錄下人類曆史上的恥辱/十年浩劫慘痛的縮影啊/現代迷信殘忍的一幕/罪惡的毒焰毀滅了美麗的村寨/玷汙了祖國母親純潔的胸脯……”(《沙甸情思》)

他以火辣辣的激情,熱烈地歌頌著民族的英雄人物:“感情的岩漿即將噴出胸脯/碑文為我拉開曆史的幕布/站在烈士墓前我進入沉思/眼前掛下一道磅礴的飛瀑/為人民追求真理追求美/為理想獻出熱血獻出頭顱/蓬勃的生命千代長存/高潔的靈魂萬世不枯……”(《謁馬和福墓》)“這兒閃爍過/主帥過人的智慧/這兒站立過/主帥驚人的膽識/陽光在這兒拜見過/高大的民族魂/森林在這兒朗誦過/真摯的愛國詩……”(《杜文秀四題》)

他以純真、歡快的喜悅,歌唱著民族美好的新生活:“蜜的島嶼/深居於蜜的海裏/田野是甜的/村莊是甜的/空氣是甜的/陽光是甜的/每顆心裏流出的/也全都是蜜汁”(《沙甸印象》)。

他以優美的筆調,表現了回族人民美好的習俗和情懷:“條條甜甜的小溪/從你裏麵流出來/陣陣醉人的清香/從你裏麵飄出來/打開蓋一看/立刻使人驚呆/茶、糖、枸杞、芝麻之外/還有個深深的海/海裏盛著回回對友人的情/海裏飄著回回對祖國的愛”(《蓋碗盅》)。

在這些詩裏,對於祖國的愛具化為對於自己民族的愛;對於自己民族的愛,又寄寓著對於祖國的愛。兩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充分顯示了詩人美好、寬闊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