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深情、真摯的大地頌歌——讀汪玉良的新詩集《大地情思》(2 / 2)

是這樣敦實

這樣寒苦

耕作

放牧

和田園共臥

我們也像大山一樣古樸

詩人的目光既回顧著民族的過去,更關注著民族的今天。他通過鮮明的對比,既傾訴了舊時代曆史的不平等給自己的民族帶來的屈辱,更突出地表達了在新的時代,在祖國母親的懷抱中,東鄉人重新恢複和極其珍視的民族自尊。沒有對於自己民族曆史的透徹了解是寫不出這樣的詩句的,沒有對於自己民族的深厚感情也是表達不出這樣的情愫的。這充分反映了詩人對於自己民族的情感態度,是值得令人尊重的。

詩人歌頌著故鄉的大地,歌頌著生活在這大地上的自己的民族,然而,這又不是囿於一隅的狹隘情思。正如他在《大地情思》的“後記”中所說的:“故土仍是我感情的孕生地和擴散點;自然,也想把目光投射到較為廣闊的地帶。”這就使他的藝術視野更為開闊,使他所抒發的情思有著更為寬宏、博大的內涵。他的作品將對大地、對故鄉、對民族的愛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水乳交融般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豐滿、和諧、立體的情感世界,不僅動人地表現出了一個東鄉族詩人的寬闊胸懷,而且在藝術上使這些詩作既具民族性、地方性,又具現實性,給人以高尚的藝術感覺。

詩人歌詠大地,歌詠故鄉的大地、祖國的大地,不是靜態的、共時性的、橫向展開的大地,而是動態的、縱時性的、立體建構和富於曆史感與時代感的大地。

他的不少作品以濃縮的詩的筆調,形象地反映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幾千年來的苦苦追尋,概括地展示了發生在這塊大地上的情感活劇,並使自己對於大地的情思遨遊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以現實作為支點,使“天地萬物感應為一體”,達到了有限空間與無限時間的統一,令人“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富於藝術厚度和力度。

自然,汪玉良的《大地情思》在創作題材上是多樣的。除了上述這些歌詠故鄉、歌詠自己的民族、歌詠祖國的作品之外,還有許多政治抒情詩和記遊詩,它們同樣都是以大地為母題而多重變奏的。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大地情思》也是豐富多彩的。它時而像小溪般柔曼、舒緩,時而像瀑布般一瀉而下,但它所表現出的主體風格,則是大海般的雄闊和壯麗。那飽滿真摯的生活激情,那稠密貼切的意象組合,那幽默的哲理、縱深的曆史感,都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猶如一組五彩絢麗、大氣磅礴的交響樂曲,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

汪玉良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他又是不滿足的。在《大地情思》的“後記”中,他說:“我是拖著沉重的步履徐行的。但我不改初衷,仍要寫下去,不然,對不住深情哺育我的民族和人民。時代呼喚著與其配稱的詩歌,我不應辜負也不能辜負,我要更勤奮些,寫得更好一些。”我相信,在新的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活麵前,這位有著強烈民族感與時代感的東鄉族老詩人,一定會不負所願,為自己的民族、為社會主義的文藝百花園,奉獻出更為瑰麗的詩篇。

載《民族文學》199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