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儉,經名伊布拉欣,195圓年元月生於寧夏吳忠市。他的幼年是在農村度過的,以後進了城,上了學,但每年的寒暑假幾乎也都是在農村度過的。家鄉的風土人情、宗教禮儀給他以很深的影響和熏陶,他對家鄉有著特殊的厚愛和感情。後來,他寫的一些詩,如《家鄉的湖》《吳忠》《家鄉啊,我愛你的一切》就是正麵抒發這種感情的。1980年5月《寧夏日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詩《紡織女工的心願》,從此步入了文壇。
何克儉是一位勤於思索、感情真摯、努力追求著回族風格和地方特點的回族青年詩人。他在《寫出地方特色來》一文中表示:“離開了對我們的生活的地方特點的觀察和研究,我們的作品就沒有根,如隨風轉蓬,墮入模仿和因襲的混亂。有誌於文學的嚴肅的作家,應當認真地從我們所熟悉的地方景物和風俗民情中發掘題材,從自己的腳下開出遠行路。”他在《我歌唱在明媚的春天》一詩中宣言:“我用民族風俗和美感歌唱,昨天與今天流動於我的琴弦。”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了他的這種追求。他懷著強烈的民族感情,放眼巡視著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用民族風俗和美感歌唱”,唱出了自己民族苦難的過去:“往昔殘缺的日子/給鄉親們的/總是一個轉不圓的指望/石碾兒轉呀轉,轉不動鄉村凝固的生活/轉不開鄉親們徘徊的目光……”(《圓圓的打麥場》);歌唱回族人民幸福的今天:“清真寺裏回蕩著/‘主麻日’的讚禮/大道上飛揚著/悅耳的‘花兒’/田野上響起/清脆的鞭聲/藍天下飛過/自由的鴿群……”(《吳忠》);歌頌著民族的英雄:“你去尋找火種/謀求民族希望的法寶/黨,交給你火炬/於是,你便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將一堆欲燃的幹柴點著/你雖然沒看見勝利的紅旗/但民族的精英千秋朗照/回民支隊、回漢騎兵團……接著而來的是烈火和狂飆!”(《民族的火種——題馬和福墓碑》);歌唱著自己熱愛的故鄉:
故鄉啊,我愛你的一切!
愛你那走過怨恨和貧困的大道,
而今走過歡笑和富裕;
愛你那曾是湖灘的莊田,
袒露出迷人的風姿,
藍瑩瑩的馬蓮花搖著東風,
光禿禿的村落已是楊柳依依。
故鄉啊,我愛你的一切,
愛你馱炭路上叔伯們喝出的“花兒”,
愛你夏日溪水裏光腚的兒童,
愛你冬日的蕭瑟春日的碧綠,
麥草味、砟子味、汗腥味,
交織成一幅故鄉的畫圖,
永遠珍藏在我的記憶。
這些詩句,感情飽滿、真摯,意象縝密、濃厚,運用大段排比和反複鮮明的對比,抒發了作者噴湧而出的激情,表現了詩人的一片赤子之心,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何克儉的詩歌,不僅熱烈地抒發了民族的感情,而且深入地表現出了民族的精神。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回族青年,天然的民族心理的熏陶和民族生活的積累,使他對於回族的民族精神具有獨到的認識和把握,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鮮明地表達了出來。
在《西海固的群山》中,他寫道:
在每一座大山的裂縫裏,
珍藏著我們民族帶血的憶念;
在每一棵大樹的年輪裏,
收錄著我們民族曆史的悲歡。
在這起伏的疊嶂裏,
聽不到一眼悲鳴的山泉,
找不到一棵懦弱的小草,
看不到一架屈服的山巒。
山裏的鬆柏,即使在磐石下,
也無畏地指向藍天,
山裏的花兒,哪怕隻有一把土,
也依然綻放嫵媚的笑顏!
通過形象、貼切的比喻,托物詠誌,借助於西海固這回族聚居地區的山、石、草、木,通過它們在“酷暑烈日”“飛雪嚴寒”“雷電的鞭擊”“颶風的摧殘”中,“聽不到一眼悲鳴的山泉”“找不到一棵懦弱的小草”“看不到一架屈服的山巒”的昂揚風姿,深刻地表現了回族堅強的意誌、不屈的精神;通過西海固的花木,“即使在磐石下,也無畏地指向藍天”“哪怕隻有一把土,也依然綻放嫵媚的笑顏”的蓬勃生氣,生動地歌唱了回族人民堅韌、旺盛的生命力量。
在《一個民族的追求》中,他寫道:
我是無垠的戈壁上
遠征駝群的後裔,
肩著一個民族火的追求
和生命的希冀,
走向遠方的碧綠,
沙礫打磨我的腳掌,
饑渴撕咬我的胸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