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回族創造的文化分為物化和非物化(即精神)兩類形態的話。那麼,在後者中,人們最注意的,是他的宗教。文學,則往往被忽視。即使有人注意到了他的文學,也大多重視的是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家文學,而容易忽略無文字記載的文學——民間口頭文學。
事實上,回族民間文學作為回族人民瑰麗的精神生活的花朵,不僅世世代代活在回族人民心上,在他們中口口傳承著,而且在其傳承的過程中,日益豐富和發展,成為一筆巨大的財富,猶如《一千零一夜》中阿裏巴巴故事中的那座深邃、神秘的寶洞,在等待著人們發現“芝麻開門”的秘密,去發掘,去收獲。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曾有一些學者向這個領域進行了探索,但限於當時的條件,他們未能深入進去。之後,雖不斷有人涉獵於此,並時有收獲,但不能窮其究,至於係統的研究,則更為缺乏。
而今,有人勇敢地走進了這成功與失敗未可測知的崎嶇山道,經過了十年的辛勞,十年的發掘,十年的研究,終於滿載而歸,向人們展示了一部蔚為大觀的新著《回族民間文學史綱》,從而為回族文化史填補了一塊空白。
《回族民間文學史綱》(以下簡稱《史綱》)的出版,是回族文化的一個喜人的收獲。它的可貴之處,首先在於其內容的豐富。過去,由於回族民間文學未能被很好的發掘,因而一般人總認為回族民間文學沒有什麼。但是,打開這本《史綱》,卻使我們猶如徜徉在絢麗多姿的回族民間文學的海洋,得到了一種美的藝術享受。讀了《史綱》,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到回族人民的文學,還能夠了解到他們獨特的民俗和形象的曆史,特別是能夠了解到回族人民內在的情感世界與觀念世界,他們的美醜、善惡、是非觀點,他們的思維、審美習慣等等。
別林斯基說:“人民的原始的詩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它和少年的生命一樣年輕而朝氣蓬勃,和兒童的語言一樣天真而單純,和生活最初的認識一樣強烈而有力,和美女的微笑一樣純潔而羞怯……它充分、真實而生動地道出了人民的精神、性格和全部生活,而這一切毫不雕琢和勉強。因此,幼年期民族的作品永遠是年輕的、不朽的。我們不知道這些無名的歌者,他們在歡樂或憂鬱的時候溫厚地、任隨興致地傾瀉了自己的感情。”《史綱》向我們介紹的各類回族民間文學作品就鮮明地具有這樣的特點。通過《史綱》,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回族民間文學的巨大思想和藝術價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史綱》是一部了解回族人民的形象教材,是回族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一部具有百科全書意義的著作。
其次,是資料的翔實和珍貴。眾所周知,一部文學史的編寫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它所占有的資料是否新鮮、準確、全麵。《史綱》盡管是項破天荒的工作,但它在資料的搜集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但比較詳盡地引述了人們目前所能見到的那些回族民間文學資料,而且還推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如,關於“回回識寶”的傳說。過去,我們雖然知道回族先民們來中國居住的重要經濟活動,便是經營珠寶和香料,但是,在民間文學作品中還很少見到。《史綱》的作者親自到南方沿海地區進行采風,經過多方探尋,終於得到了這組珍貴的資料。它們故事生動,內容感人,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如《史綱》介紹的下麵這則《定風針》的故事:
有一天,回回看見一戶人家水碓中的一個碓杵(椎穀的棒槌),就要向人家買。那人知道他是采寶的回回,心想這個碓杵既然被他看中,定然是寶物,因之故意向他討很高的價錢。後來回回出了一萬兩銀子,終究被他買去。“這個東西買去有何用?”那人用探詢的口吻問。回回答道:“嘿,這是一件寶物呢!用處很大。我們航海時,因風大的5故,海水掀起幾丈高的巨浪,船隻經常發生危險。有了這個寶物,放在一隻船上,風立刻停止,浪立刻平靜。這個寶物的名稱,叫‘定風針’。”
這則故事雖然短小,但凝練、精幹、緊湊,人物對話個性鮮明,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在所表現的內容上,它既通過“識寶回回”的自述,形象地反映了回回早期航海經商的生活,反映了他們開辟海上香料之路的貢獻,又通過他們自稱“我們”的口吻,反映了“識寶回回”的民族屬性覺悟。這樣,就為我們研究回族先民的曆史提供了直接的佐證材料。《史綱》記載的這類傳說,有的不僅形象地表現了回族先民的經濟活動,還傳神地描繪了他們的服飾、外貌和性格特點,誠是研究回族曆史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