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激情與橋(2 / 2)

要產生真正的激情,使它成為由生活向創作過渡的“橋”,我們必須要對這個“橋”的“建築材料”——生活,有鮮明、正確的愛憎。不可想象,一個作家,不熱愛生活,不熱愛人民,不熱愛自己所生活的時代,不憎惡生活中一切醜惡的東西,就會產生出積極向上的為人民而創作的衝動,會產生出積極向上的激情。即使是他有了所謂的“激情”,不是虛假的、空洞的,便是不健康的。因此,對生活的愛憎,是激情這個“橋”的基礎。而這種感情,來自對生活的正確的觀察和認識,來自正確的世界觀。我們隻有在深入生活的長期過程中,真正的與人民打成一片,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達到一致,愛他們之所愛,恨他們之所恨,這樣才能產生出真正的激情,達到由生活向創作的過渡。要產生真正的激情,使它成為由生活向創作過渡的“橋”,還要付出艱巨的勞動。在創作過程中,激情迸發的時間雖然很短,有時甚至隻是短暫的刹那,但它的產生卻並不像我們有些同誌想象的那樣簡單,那樣容易,那樣隨心所欲。郭沫若在磅礴激情的推動下,雖僅用了七天便寫出了名劇《蔡文姬》,但可以斷定,如果沒有他幾十年來豐富的生活積累,沒有他那淵博的學識,沒有他幾十年來心血和情感的凝聚,沒有一個長時期的醞釀,他是不會以那樣快的速度,完成這部被稱為“蔡文姬就是我”的作品的。而那種認為不付出艱巨勞動,單憑主觀想象,便可由這座“橋”走向“捷徑”的想法,隻能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以為藝術是藝術家的‘靈感’的爆發,像鼻子發癢的人,隻要打出噴嚏來就渾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當然,由生活到創作,激情這座“橋”隻能是其中的一個階段,它並不能代替全部創作過程,而且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創作方法和習慣。但是,無論如何,激情這座“橋”總是或隱或現地發揮著作用的。我們應該認真研究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以便更好地掌握文藝創作的特定規律,迎來藝苑群星燦爛的光輝時代。

載《寧夏戲劇》197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