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退一步海闊天空——窩氣之忍
氣大傷身心。就是世界上頂好頂好的好脾氣也不敢說從不動氣。生氣、上火、發怒是人之常情,生活常事。但是,常情、常事不等於就是好事。人無論遇大事小情,都不會是順利,但一不順當就生氣、發火、發怒不但於事無補,還容易壞了大事。“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頗耐尋味。周郎氣性太大,不堪一氣再氣。
諸葛亮抓住他的弱點和特點,活生生把他氣死。這正是諸葛亮的高招兒,當然這招兒也夠損的。因此,無論從健康意義還是從事業角度,都應該學會忍氣製怒。
從心理學上講,怒氣屬於情緒的一種基本方式,它直接影響人的心境。一個人暴怒時,心境極為惡壞,在這種狀態下,人的認識活動的範圍往往會縮小,人被引起暴怒的認識對象所局限,理智分析能力受到壓抑,控製自己的能力減弱,往往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行動的意義及後果,造成一錯再錯,甚至由於一時氣不忍而成終生遺恨。
齊國進攻宋國,燕王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了張魁。燕王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氣憤,就召來有關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進攻齊國,給張魁報仇。”
大臣凡繇聽說後謁見燕王,勸諫說:“從前認為您是賢德的君主,因此我願意當您的臣子。現在看來您不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辭官不再當您的臣子。”
燕昭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凡繇回答說:“鬆下之亂,我們的先君不得太平被俘,您對此感到痛苦,但卻服侍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如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進攻齊國,這是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凡繇請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說:
“應該怎麼辦?”凡繇回答說:“請您穿上喪服離開宮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謝罪。說:‘這都是我的罪行。大王您是賢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們的使臣呢?隻有燕王的使臣獨獨被殺死,這是我國選擇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夠讓我改換使臣以表示罪過。’”
燕王采納了凡繇的意見,又派了一個使臣到齊國去。
使臣到了齊國,齊王正在舉行盛大宴會,參加宴會的近臣、官員、侍從很多,齊王讓燕王派來的使臣進來彙報。使臣說:“燕王非常驚恐,因而派我來請罪。”使臣說完了,齊王又讓他重複一遍,以此來向近臣、官員、侍從炫耀。
於是齊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訴燕王,讓燕王返回宮室居住,表示饒恕燕王。
由於燕王委曲求全,為進攻齊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燕國地處偏僻,國內缺少人才。不但外麵人進不來,就連本國僅有的幾個人才也跑到別國中去,昭王為求賢人心急如焚。
大臣郭槐給燕昭王出了個招攬人才的措施。郭槐說:“從前有個國王,用一千兩黃金買一匹千裏馬,但始終沒有買到。他手下一個侍從跟國王要五百兩黃金,說可以買到。國王於是給了那侍從五百兩黃金,結果那個侍從用五百兩黃金買了一堆死馬骨頭回來。國王十分生氣。侍從向國王解釋說,我國能用五百兩黃金買死馬骨頭,天下人一定認為您會出大價錢買活馬,這樣,千裏馬就會自動送上門來。果然不出侍者所說的,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國家就得到了三千匹千裏馬。
如今大王真想招攬天下人才,就從郭槐我開始吧。我做事平庸,無大才幹,就像千裏馬的骨頭。如果您對我很重用尊重,那麼天下比我有才能的賢人就會接踵而來,投奔你的門下,為大王所用。”
燕昭王真的照著郭槐的話辦了。處處尊敬郭槐,給他很高的獎賞,封他很高的官祿,處處都給予優厚待遇。這樣不到三年,天下的賢才就從四麵八方歸附到燕國。這些賢士來到燕國以後,為燕昭王商議國事,實行改革。由於國內人才輩出,時間不長,燕國就變得兵強馬壯,國家繁榮昌盛,燕王認為機會已到,於是準備出兵攻打齊國,後來在濟水一帶燕國打敗了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