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芸芸眾生和為貴——忍氣求和二(2)(1 / 3)

史記中記載,韓非雖然寫了完美的《說難》一書,可是自己卻難逃悲慘的命運,並且指責韓非的思想太理智,缺乏感情。他的悲慘結局就是由於沒有提防同輩嫉妒的後果。

三、縮短兩代人距離——長幼之忍

根據中國古老和悠久的文化及道德倫理傳統,老人同長輩是頗受尊敬的,並且往往也是一個群體、村民或家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人們得聽取他們的話,對他們表示恭敬、謙卑。而長輩們也經常是由於其豐富的經驗、見識及智慧而博得人們的敬佩。但是,所有這一切,並不意味著長輩因此便能為所欲為,可以一意孤行,可以順其者昌、逆其者亡。長輩同樣也需要忍。而且,長輩之所以能夠得到尊重,在較大程度上正恰恰在於他們能夠容忍很多在常人看來難以接受的東西。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長輩的忍則是更具有一些的理由和必然性。因為,科學技術的更新,知識的爆炸,青年人及子孫們學曆的提高,都使得長輩們的經驗、見識在一定程度上失掉了過去在傳統社會那樣的魅力,在新的現象和問題麵前,知識本身就代表著發言權。另外,由於文化的更新、社會的轉型,人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行為和思維方式的變化等等。十分可能都使得我們的長輩們看不慣、聽不順。而對此,也必須采取一種忍的態度。隻有這樣,才能體現一種長輩的風度,才能在現代社會中真正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同時贏得子孫和後一代人的敬佩。

首先,長輩的忍,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麵便是當父母的對待自己的子女,包括對他們生活方式,個人習性,和戀愛婚姻的態度上,要有一定的分寸。即便不合己意,也不要完全按自己的意誌進行強製的幹預。

有些當父母的卻並不是這樣想,他們以為,子女是自己生、自己養,花了那麼多的心血,一定要好好地把他們培養成人,一定要讓他們好好地、老實地聽自己的話,照自己說的去辦。從而,各種現象便發生了。例如:有的父母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學這學那,又是電子琴、鋼琴,又是舞蹈、聲樂;一會兒是計算機班、奧林匹克學校,一會兒又是美術班、書法班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到了中學之後,有些父母還硬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身上,而不顧孩子本身願意不願意,以至於搞得孩子本身精疲力盡,不能正常地生活、學習和成長,或者弄得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很緊張,甚至於產生一些極其強烈的逆反心理和行為。例如,在某縣城的一所中學裏,趙××的父母因看見其同事的孩子由於練鋼琴而獲獎,並選拔上了省裏的大學,便也強迫自己的兒子練。他們花了幾千元錢買了鋼琴(開始是學雅馬哈電子琴),又請了家庭教師。當別的孩子放學回家,完成了作業都出去玩耍的時候,他們便逼迫其兒子坐在鋼琴旁。在假期中,其他的同學有的參加夏令營,有的去旅遊,有的也趁機會好好地玩玩,可他卻不得不老實地呆在屋子裏練琴。當然,假如他確實喜歡彈琴那也罷了,可這個男孩子卻實在是一個坐不住的調皮蛋,每次練琴全是心猿意馬。從而,形成了一種十分倒錯的狀態:一方麵是極其熱心、嚴厲、以及高期待的父母,另一方麵是沒有興趣、被迫以及充滿怨言的孩子。眼看著練了一兩年,可進步還是比較小,連鋼琴教師也幾乎有點失去了信心。父母見此情形,不但沒有“懸崖勒馬”,糾正自己的行為,卻反而對孩子施以體罰和責罵。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才初二的中學生居然故意地把自己家裏的琴砸壞了。事後,學校老師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他根本就不喜歡彈琴,而父母卻非讓他彈不可。他想,沒有琴,總算是能解放了吧!

類似這樣的事情十分之多。這裏,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這種父母對孩子的壓力,一半當然是出於對孩子的期望,希望他或她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另一半卻常常是出於父母本身的一種虛榮心。也就是說,他們給予孩子的壓力和要求,經常也是希望能夠由此給自己臉上帶來光彩。正如現在不少人所說的那樣,現在不僅是孩子們的學習競爭,而且也是父母們的競爭,似乎要是孩子不行,上不了重點學校,不能有某些一技之長,同時便顯示出父母的無能,從而讓幼小的孩子替自己去努力,成為自己競爭中的籌碼。這無疑是很可悲的。

當然,我們不是反對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甚至於給予一定的壓力,但所有這些都一定建立在一種引導和啟發孩子自覺性和主動意識,培養孩子本身興趣的基礎上。啟蒙時代的思想家盧梭曾提倡一種自然主義的教育理論,希望能使孩子們聽其自然地學習、發展、成長。這對於我們今天的某些父母而言,不能不是十分有意義的。而且,也隻有在這種引導自覺、培養興趣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激發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建立起父母和孩子的良好互助關係。這樣,孩子們學得高興,父母們教得輕鬆。並且,孩子的進步也快。既然如此,我們的父母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因此,那些望子成龍,相互攀比的父母們實在是應當極力地克製住自己的衝動,對孩子的某些自然的秉賦和興趣予以容忍,並給予正確、合理、有效的引導。這樣,的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