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芸芸眾生和為貴——忍氣求和二(4)(1 / 3)

從而,李膺一麵客客氣氣地將孔融邀進客廳,一麵不住口地向客人介紹誇讚孔融,在座的客人也用很驚奇的目光,上下打量著這孔聖人的後裔。而孔融麵無懼色。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問孔融讀什麼書,以及孔府中的一些情況。孔融一一簡要、清晰地予以回答,應對自如,妙語連珠,李膺同客人無不稱奇。

正在此時,太中大夫陳韙進來了。他見大部分是熟悉的人,便施禮坐了下來。

鄰座的一個官員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了陳韙。

陳韙抬眼看看孔融,十分不以為然,故作持重地說:“還是一個小孩子,有什麼值得這般誇獎的。有的小孩子就是這樣,小時候口齒伶俐,顯得很聰明;長大了不一定就聰明,也不一定就有多大的出息。”

陳韙的話剛落音,孔融馬上向陳韙施了個禮,說了一句:“這樣說來,先生您小時候定是很聰明的了。”話語中隱含的諷刺意味十分濃,其弦外之音是:您如今可很愚蠢!

陳韙毫無準備,一時竟無言來對,不覺臉也紅了。老於世故的太中大夫,出其不意地受到小孩子當眾不客氣的反唇相譏,也不好發作,隻好尷尬地笑笑,連聲說:“聰明,聰明。”李膺同客人們由此更加佩服孔融的口才與機智。

後來,孔融真的學有所成,成了文學家,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陳韙不知道作為一個老於世故並且很有身份的人,不應依仗自己的地位才學小看他人,不忍這一點,反而是自己受到了別人的嘲諷。

長輩同晚輩之間相互忍讓,各自發揮所長,在曆史也不乏其例。

唐朝中期的李泌,先後輔助過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以善於出謀獻策而得到重用,以不貪戀權位而得到信任。同時,李泌也因為清廉能幹、聰明過人而遭到同行中的一班庸才的嫉妒、詆毀和攻擊。他的一生,很富傳奇色彩。

李泌在幼年時便聰明異常,7歲時不僅能詩能文,而且文思奇巧,才情洋溢,聲名遠播。唐玄宗在開元十六年征召李泌進京。他入宮進見時,恰好碰上唐玄宗與魏國公張說剛下完棋,殘局還擺在棋盤上。唐玄宗示意張說出道題來考李泌,看看他的才能怎樣。

張說眼睛在棋盤上一瞄,用棋為題問李泌:“你能用方、圓、動、靜四個字來比喻奕棋的道理嗎?”

李泌眨了眨眼睛,從容地對張說說:“請大人將要求再說得明白,具體點。”

張說說:“可以這樣說,方,好比棋局;圓,如同是棋子;動,是指把棋走活;靜,就是指死棋。”

李泌聽了張說的話,立刻接著說:“這麼說來,方,好比是吊民伐罪的正義之師;圓,好比是運用智慧、謀略來調兵遣將、部署戰陣、陷對手於困境;動,即具體調動棋子,使其到位,而調動棋子又就象使用人才一樣,要使用得恰到好處;靜,好像大戰之後的平靜。下棋之時,每動一步棋,都朝著勝利的方向努力,而每步棋都有是一個攻勢,對手自然隻有招架之力,結局自然就能克敵致勝了。”

這樣一番話,出自一個7歲小孩之口,不能不令唐玄宗同張說感到驚訝。

唐玄宗高興極了,立刻派人從國庫裏搬出上等綾絹,賞賜給李泌;並專門派人到李泌家中,宣讀皇上的聖旨,要李泌家人對李泌“好好加以撫養,長大後為國家所用”。

唐玄宗的宰相張九齡,很器重小李泌,常派人將李泌接到家中,來客訪談時,也讓李泌坐在一邊,不讓李泌離開自己一步。張九齡當時與嚴挺之、蕭誠二人的私交都十分好,但嚴、蕭二人相互交惡,勢如水火,各自都不止一次地在張九齡麵前詆毀對方。

這天晚上,張九齡倒背著雙手,在書房裏一邊慢慢地踱著方步,一邊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嚴挺之這個人盡管敢於說話,但個性強了些,說起話來也未免尖刻、不饒人。蕭誠則性情隨和,盡管能耐不大,但容易相處。”說完就打算派人去喊蕭誠來府上一談。

此時,正在一旁的李泌聽了張九齡的話後,忍不住對張九齡說:“先生出身於布衣寒士,而以剛正、直言立身,因而,才備受皇上信任,托以朝政。您如今卻打算與蕭誠多來往,這不是與先生開始為人處事的初衷相違背嗎?再說,嚴挺之坦率,說話不留情麵,朝中不少大臣說嚴挺是您當年的影子同化身。您身為宰相,舉朝矚目,至於您要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不僅會反映您的為人,也會影響到整個官場的風氣,不得不慎重啊!”

張九齡聽了李泌的話,反複掂量了一番,覺得李泌的話十分有道理,於是立即改變了原先的主意,開始區別對待嚴、蕭二人,盡量接觸嚴挺之並疏遠蕭誠。

此後,張九齡呼李泌為“小友”,這一老一小結成了忘年之交。

張九齡深知為長之道,他不輕視年齡小的李泌,而是誠心聽從他的意見。李泌也是當仁不讓,敢於直抒自己的胸襟,他們都知長有長要忍的內容,幼有幼要克製的地方,因而才能結成忘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