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看到一篇文章,寫一位姐姐由於在困難時期拒絕給弟弟一隻價值五元錢的小鍋而深感悔恨的事。這位姐姐在經濟狀況好轉之後曾經加倍地為弟弟買高級衣服、皮鞋,特別是買壓力鍋、電飯鍋等各種高級鍋子,可是依然不能減輕內心的懊悔。應當說老大們更多的給予弟弟妹妹的,不是物質上的幫助而是一種親情、一種督促、一種通過和風細雨的勸導傳達給弟妹的做事做人的規則。老大們會不會像文章中這位姐姐那樣因為少時的急躁而後悔呢?
其實,這些的“助教”應當感到幸運才是。若幹年後,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許為廠長、經理、車間主任,成為教師、教官,成為新兵連長,成為勞改幹部……。
在他們正要責罵不按規程上崗操作的工人,運用行政命令使一位拒不承認錯誤的部下當眾檢討時;當他們要將那位不守紀律的學生推到門外罰站時;當他們懷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抬腿要糾正新兵怎麼也站不直的身體時;當他們揚起手中的警棍要懲辦目無紀律的犯人時,他們也許會想起若幹年前強壓住火氣,給賴著不起床的小妹講勤勞的小蜜蜂直到小妹不再賴著不起;怎樣給不愛清潔的小弟講懶漢國的笑話,直到小弟紅著臉說不要做懶漢國的國王;怎樣一遍遍地講玻璃兩個字的區別,怎樣說服弟弟妹妹回家做功課;又怎樣拉著弟弟的手給他講打架不對的道理……。忍字給他們帶來成功的經曆啟發了他們,那時他們不也曾同現在一樣火冒三丈嗎?但最終還是一個忍字引出比打罵更好的方法。從而,收起火氣,也像當年那樣來了循循善誘。或許當他們的工作方法被人稱道時,老大倒會笑笑說:
“其實這些方法並不像大家所說的那樣神奇,隻是我們在小的時候就從對弟弟妹妹的忍字中早早學到了而已。”
“這難道就是責任嗎?我真不想當這個姐姐了。為什麼明明是她的錯,爸媽卻要批評我?我又為何要像他所說的那樣有那麼多應該做的事,又有那麼多不能做的事?難道僅僅因為我是老大嗎?是不是全世界的哥哥姐姐都應當是這個樣子?
”一位姐姐在她十四歲時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她曾經對我說:“那時我同妹妹都住校,有一天傍晚我們吵了起來,她有兩句話講得很傷人。我有些受不住了,就同她吵了起來,還打了她兩下,然後生氣地趕回家裏。當我擠了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頂著風回到家的時候,我爸爸媽媽卻都這麼說,你為什麼不同妹妹講道理,怎麼能動手打人呢?你回來她知道不知道?你這個姐姐呀!那一夜我失眠了,我委屈地哭了,這是姐姐嗎?我為何不能發脾氣?那夜裏我下決心不再理妹妹了。”
確實,幾乎所有的老大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曆。他們都被父母告知要學習好,要做一個好學生;要工作好,要做一個好職工,總之,一句話要給弟弟妹妹們做出個樣子來。在古老的中國榜樣的作用是很大的,甚至在一個家庭中父母也要在子女中樹立一個榜樣。從而隨著這榜樣的要求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清規戒律”,許多老大們也許全都曾“不堪忍受”地決心不再做這個榜樣,也可能會像這位姐姐一樣後悔不該成為老大。可是,“當我第二天回到學校見到妹妹時,她幾乎是哭著對我說你上哪去了,是回家了嗎?我一夜都做著很可怕的夢,我真害怕……後來,她還告訴我,她過去是很佩服我,說我知道得那麼多,也讓那麼多同學和老師喜歡,隻是這一回,她真的沒想到她心目中的好姐姐會發脾氣,好學生是不打人的,所以,她差一點不再相信我,不再和我好了……。”這位姐姐接著說:
“原來,我在妹妹心中是這樣一位好姐姐,這是我以前沒想到的。以後我就真的時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盡力讓這個好姐姐的印象在妹妹心中生根。當我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考上大學的時候,當我在工作單位成為優秀青年的時候,我都會想到十四歲的這一段經曆同妹妹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