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自我管理心理學:做最好的自己(2)(1 / 2)

威廉·詹姆斯曾說過:“如果以我們應該達到的為基準,多數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過10%,他們不太了解自己還有更多未曾挖掘的才能。與我們應該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實我們還有一半以上的潛能未被喚醒,我們隻運用了一小部分的自身資源。人們往往活在自己所設的限製中,雖然擁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卻不能成功地開發、運用它們。”

我們都有太多的未加開發的潛能,又何必刻意苦苦地模仿他人?請你記住吧,你在這世上是唯一的存在。以前既沒有和你一模一樣的人,以後也不會有。遺傳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是由父親和母親各自的23條染色體組合交配而成的,這46條染色體決定了一個人的特點,每一條染色體中有無數個基因,任何單一基因都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個性特征。

科學表明:父母孕育了自己,但隻有三百萬億分之一的概率才可能有一個跟自己完全一模一樣的人。也就是說,即使你有三百萬億個手足,他們也都跟你不同。

戴爾以自己的教訓談過這個話題:

當我由密蘇裏州的窮鄉僻壤來到紐約時,我報考了美國戲劇學院。我一直渴望成為一名演員,我認為把他們的優點都集合起來變成我自己的就是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多麼簡單,多麼容易的道理,真搞不懂那些人怎麼會想不到?可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多麼愚蠢啊!以至於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模仿別人後才發現,我成不了任何人,我隻能是我自己。

痛定思痛,我總該吸取沉痛教訓,痛改前非,不再犯同樣的錯了吧?可事實並非如此,我又經曆了另外一次痛苦。幾年後,我準備寫一本有關演講學方麵的書。我又有了同樣愚蠢的想法,就是借用其他書的一些材料和方法,彙編成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結果可想而知,整本書被弄得枯燥乏味。於是,我把這一年的工作成績全丟進垃圾筒裏,決心從頭再來。這次我對自己說:“你隻是你自己,你不可能成為任何別的人。”於是我放棄組合他人想法的念頭,開始全憑自己的本事,我以自身的經驗及觀察寫成了公眾演說的課本。我希望這一次我真正做到了勞雷爵士所說的“我寫不出莎士比亞風格的書,但是我可以寫一本自己的書”。“活出你自己!”這也是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給作曲家喬治·蓋希維的忠告。柏林與蓋希維第一次會麵時,柏林已聲名遠揚,而蓋希維卻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很欣賞蓋希維的才華,請蓋希維做他的秘書,付給他三倍的工資。可是柏林也勸告蓋希維:“還是不希望你接受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隻能成為第二個歐文·柏林。要是你始終保持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有一天,你會成為第一流的蓋希維。”蓋希維接受了他的忠告,並最終成為當代具有傑出貢獻的作曲家。

卓別林開始當演員時,導演要他模仿當時的著名影星,結果他毫無作為,直到他開始發揮自己的優勢,才一步步成功。關於卓別林的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似乎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卓別林成名以後,有個地方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比賽,看誰模仿卓別林模仿得像。卓別林化名參加,結果卻隻得了個第三名,看來刻意模仿任何人都會失去自己。

當瑪麗·馬克貝德第一次上電台播音時,她試著模仿一位愛爾蘭明星的形象與口音,但並沒有產生什麼好的效果。直到她以本來麵目——一位由密蘇裏州來的鄉村姑娘——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播音明星。

吉瑞·奧特瑞一直想改掉自己的鄉下口音,打扮也模仿城市人,他還對外自稱是紐約人,結果招致許多人背後的嘲笑。後來,他開始重新彈起自己心愛的三弦琴,演唱他拿手的鄉村歌曲,才奠定了他在電影和廣播領域最受歡迎的牛仔地位。

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全新的個體,你應該為此而高興。你如果想開發自己所有美妙的天賦,你就盡可能地展現、張揚你本來的個性吧!如果你努力了,總會有好的結果。歸根究底,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自我個性的體現。你隻能演唱你自己、描繪你自己,因為你的經驗、環境和遺傳造就了你。不管好壞,你隻有好好經營自己的小花園,隻能在生命的管弦樂中演奏好屬於自己的那件樂器。

愛默生在他的短文《相信自己》中說過:“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深刻地感覺到,嫉妒是無用的,而一味地模仿他人無異於死路一條。無論何時何地,能夠幫助你的隻有你自己,隻有耕種自己的田地,才能收獲屬於自己的果實。”

為了免除煩惱,保持平安快樂,就要記得:發掘自我,展示本色,活出你自己!不論發生什麼事,永遠活出自己的本色。一個人最糟的是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並且在身體,特別是心靈中不能保持自我。上天賜予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隻有當你自己努力嚐試和運用時,你才會知道這份潛能對於你到底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