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個住在一起的人,每天共喝一桶粥,但是,粥每天都不夠分。起初,他們決定以抓鬮的方式來決定分粥者,每天輪一個。但是,一周下來,他們隻有一天是飽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後來他們決定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一定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結果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後來,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最後他們終於想出來一個方法:那就是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隻能認了。大家也都沒有什麼怨言了,這樣日子就繼續下去了。
為什麼最後一個方法是最好的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私的心理,隻有分粥者最後食用,才會盡可能地做到分粥平均。其實,管理的真諦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就是建立一個像“輪流分粥,分者後取”那樣合理的遊戲規則,讓每個員工按照遊戲規則自我管理。遊戲規則要兼顧公司利益和個人利益,並且要讓個人利益與公司整體利益統一起來。責任、權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責任,公司就會產生腐敗,進而衰退;缺乏權利,管理者的執行就變成廢紙;缺乏利益,員工就會積極性下降,消極怠工。隻有管理者把“責、權、利”的平台搭建好,員工才能“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隻有了解員工的心理,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地做好管理。
(四)溝通才能促進管理
一天,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啊?”小朋友十分天真的回答:“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假如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該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所有乘客係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所有現場的觀眾都哈哈大笑起來的時候,林克萊特繼續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夥。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絕對不是那種單純地逃生的想法。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但是,小孩的答案卻表現出來一個孩子真摯而純真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的!”。
作為一個管理者,你真的聽懂了員工所表達的意思了嗎?你是不是也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權威打斷員工的建議?作為管理者的我們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員工還沒有來得及講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們的經驗大加評論和指揮。反過頭來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領導,你還會這麼做嗎?打斷員工的建議,一方麵容易做出片麵的決策,另一方麵使員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不會輕易打斷員工的思維,給員工充分的尊重,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握住員工的心理,這才是管理之道。
(五)以熱情回報
有一次,日本歌舞伎大師勘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在他上場前,一個學生提醒他說:“師傅,你的草鞋帶子鬆了。”
他回答了一聲:“謝謝你呀。”然後立刻蹲下,係緊了鞋帶。
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才係緊的帶子又弄鬆。
很明顯,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帶子都已鬆垮,試圖表現這個百姓長途旅行的疲態。演戲細膩到這樣,這位大師確有其過人之處。
當時,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後台采訪,看見了這一幕。當戲演完後,記者問勘彌:“你為什麼不當時指教學生呢,他不懂得這演戲的真諦呀。”
勘彌回答說:“對別人的親切關愛與好意一定要坦然接受,要教導學生演戲的技能,以後有的是機會,在這樣的場合,最重要的是要他們保持熱情,要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提醒,並給予相應的回報。”
勘彌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千萬不要隨意封住別人對你的善良之心,時時以一顆感恩的心麵對周圍的人。演戲如做人,管理又何嚐不是如此啊!
提高員工素質和能力是提高管理水準的有效方式,學習對於提高團隊執行力、增強團隊凝聚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手把手的現場指導可以及時糾正員工的錯誤,僅僅是提高員工素質的形式之一。管理者指導員工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技巧,就像勘彌大師那樣要保護員工的熱情,這也是對員工的自尊心理的一種維護。管理者一定要避免教訓式對員工進行指導,應當語重心長的激勵員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避開員工的自尊心理。這也是作為一個管理者的一點重要的體現。
(六)給員工更廣闊的天空
高山之巔的鷹巢裏,一個人在抓到了一隻幼鷹,他小心翼翼地將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裏。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一直一位自己是一隻雞。當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這隻鷹整天和雞混在一起,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在高空飛翔的願望了。主人嚐試了很多辦法,但都沒有取得好的效果,有一天主人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但是,在慌亂之中它拚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