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我反省
有些焦慮症是由於患者對某些欲望或情緒體驗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識中去了,但它並沒有真正消失,仍舊潛伏在無意識當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症。當焦慮症發作時你隻知道痛苦焦慮、心慌氣短,而不知是何原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即時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對別人講述出來。必要時可以大肆發泄,發泄後焦慮症狀一般都會消失。
4.自我刺激
焦慮症患者發病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坐立不安、胡思亂想,卻又百思不得其解,十分痛苦。這時,患者可以采用自我刺激的方法,盡可能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在胡思亂想時,可以打開電視來看,或者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書來讀,或者從事消耗高熱量的體力勞動,以忘卻痛苦的事情。這樣就可以防止胡思亂想再產生其他病症,同時也能夠增強你的適應能力。
5.自我催眠
焦慮症患者大多數都有睡眠障礙,比如難以入睡或突然從噩夢中驚醒,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催眠。比如你可以數羊,或找一本書來讀等促使自己入睡。
疑病症:心病還須心藥醫
人人都會生病,生了病看醫生也是正常的事。但有的人卻總是懷疑自己有病,反反複複上醫院檢查,即使醫生確定地告訴他沒有病,他仍然不放心,而輾轉於各大醫院檢查。其實,這種人確實有“病”,而這病出在他的心理上。
疑病癖又在醫學上稱之為疑病觀念或疑病症,是指個體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的某些功能過分關注,以致懷疑患有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的現象,而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且醫生的解釋及客觀的醫療檢查的正常結果不足以消除其固有成見。
小張是某單位的文書,感情細膩,再加上平時無事可做,所以養成了很敏感的性格。
小張由於自幼體弱多病,所以他對身體健康比較關注,一旦覺得什麼地方不對勁兒,便找來一大堆醫學書刊對照研究一番。有一次,他在書店的一本百科雜誌上,偶爾看到一篇敘述肺癌的早期症狀的短文,以便於人們及早發現並治療。當時他正好患得了感冒,時不時的還咳嗽。他覺得自己的症狀與書中描述的很相似,使疑心自己得了肺癌,頓時便緊張起來。
一夜無眠後,第二天一早就到單位門診部檢查,醫生診斷為支氣管炎,並說吃點消炎藥就會好的。小張吃了幾天藥,咳嗽果然沒了,這才放下心來。但時隔不久,他突然發現自己身上蚊咬處有些紅腫,便又緊張起來,認為這不是好的征兆。於是馬上到醫院檢查,醫生說這是蟲咬皮炎,不用特殊處理。但小張對這樣的診斷很不放心,便又到醫學書店翻閱有關皮膚科的書籍。翻了很久,他查到了這樣幾句話:“痣,若發生色素沉著、皮損迅速增殖、脫毛、疼痛等現象時,說明有癌變的可能,應提高警惕。”他看後很焦慮,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疙瘩已經癌變了。於是辦了休假,四處求醫。他去過的所有皮膚科,醫生均診斷為皮炎,但他都不相信。起初他常與醫生爭辯,後來漸漸改變了策略。為了得到更多的檢查,他表麵上裝做恭恭敬敬,表示要聽醫生的話;而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一再請求醫生給他做個小手術,把疙瘩取出來做病理化驗,以消除其疑慮。醫生被纏得沒辦法了,隻好按其要求做了。結果當然不是癌變。但他仍不放心,並認為雖然紅腫消失了,疙瘩沒有了,但有可能是癌細胞已經轉移、擴散別處了。就這樣他疑神疑鬼,整天惶惶不可終日,好像自己真的大限到了一樣。
疑病症有的是由於親友或熟悉的人患了重病後去世了,有的是由於曲解了醫生的話和醫學知識,還有的是由於誤信了不正確的科普宣傳,從而產生了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過度關注和擔心,誤以為自己已經重病纏身。比如,懷疑自己得了癌症、糖尿病或艾滋病等。當他們這樣懷疑時,就很容易把身體的輕度不適都當作是患了大病的前兆,雖然經過多次檢查和醫生的反複強調都不能使疑病者相信。
疑病者的心理大多內向,且有輕度的心理障礙,比如敏感、多疑、固執、自憐、孤僻等。他們常常過度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追求完美。據了解,大約30%的疑病者是因為軀體疾病後的衰弱狀態引發的。有的是因為環境的變遷、身心條件的改變,如月經失調、頭痛頭暈等疑病因素造成的。有的是經常無端自我暗示或條件聯想,如見某親人患癌症死後,便格外關注自身輕微的疼痛和疙瘩。還有的是婚外性交後擔心染上艾滋病而引發焦慮和恐懼,從而引起疑病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