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心態是方法之源(3 / 3)

這樣下去,前途真迷惘啊?!

可是她讓老業務們改變了想法,她有著別人身上不常見到的優秀:做人的優秀,這些優秀發揮出來改變了業務前景。

她能提著20斤重的米從超市走回家,從這個特點你就知道她是那種身高體壯很能幹活的人。可是誰又能從這個特點想到呢?她與人交往時竟然有一個像水一樣的性格。雖有老話說女人是水做的,可是現在好像脾氣不穩的女士更多見一些。

因為這個像水一樣的性格,於是她認識的人都對她沒什麼磨擦,因為沒什麼摩擦,所以都挺願意和她長期交往下去的。

寫到這裏,我就想起職場文化裏的一句話:

不願意助人的人一定不容易做出持久的銷售業績,擅長交朋友的人不一定就能打開局麵,但是,能給別人帶來感動,能給別人的心注入力量的人一定能把職業做成事業。

在她的客戶裏多是隻給麵子、不給訂單的客戶。

其中有一個客戶娶了個“花瓶”老婆,這位“花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天到晚睡衣都不換,看電視,煲電話粥,睡懶覺,灰頭土臉。她想幫女方走出這種心情來,可是也隻是有心無力。當她聽到“帶著難題去讀書”的工作方法後,就靜下心來,找個大段時間,往書城裏一坐,一本一本翻閱起埡。開始這樣讀書時,書就像枯燥的課本,看不出感覺來。後來她又重新學習了“帶這難題去讀書”的工作方法,於是她又去書城,這回帶著筆和紙去了,把有用的東西記錄下來。這回讀書就有了感覺。幾次下來她就受到了一個觸動,某本書裏有段名言是這樣說的:

朋友分三種。

第一種是有好事偷著樂,和他交往能得到的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

第二種是偷走你理想、時間、金錢、健康等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而你又不會覺察的人;

第三種是期望你的人生會更踏實、更平安、更堅強的人。

如果你要做事業,就要爭取把兩種朋友發展成顧客而不是打發你時間的人,就要把後者發展成你的合作夥伴或者你的良師益友。

因為想做第三種朋友,於是這位女業務員就不再有心無力。看到這位花瓶朋友如此精神不振,她一有空就去陪她,一去就幫她收拾家裏,洗衣服,有時還買了菜給她做點家常菜,她因為老是吃外賣,於是最普通的家常菜吃得她心裏溫暖,一溫暖就會掉眼淚。

也許正是這個世界這種心累的人太多了,於是文化裏才會有這樣的話:

心智模式是以“自我的感受”為主,“自我”會製造汩汩而出的自負與自卑,這樣的人生會善於製造矛盾和心理衝突;

心智模式裏是“我們的未來”,小我會長成大我與無我,這樣的人生會善於理解矛盾和調解人心。

我曾經問過這位業務員大姐:看你對那位“花瓶”朋友用了那麼多心,你的動力來自哪裏呢?

她簡單地說了幾句,她說因為想幫助這個客戶的妻子走出迷惘,於是就請教了好幾個人,買了好幾百塊錢的書,先自己學東西再去和她聊。

其中一個故事給她很大的觸動:

國外的科學家研究了樹鼠。這種動物一旦結婚就會相處一輩子,有的感情好,有的感情差。研究發現,那些冷寞過一輩子的樹鼠夫婦,最多活到六年,而那些用親嘴替代吵嘴的樹鼠夫婦最長活了十二年。

這位“花瓶”內心脆弱,於是這位業務員大姐堅持照顧她,從照顧她的生活,到照顧她的內心,慢慢的這位女業務員把學到的人生道理慢慢地輸送給她,有一天終於有一個故事讓這位“花瓶”頓悟:

古代有個皇帝,第一次去廟裏,看到許多人都在跪拜,就問方丈:“他們在拜誰?”答:“拜菩薩。”皇帝進了大殿,看見菩薩也在拜,又問:“菩薩在拜誰?”答:“拜自己。”皇帝不高興了,讓方丈解釋。方丈說:“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

接著這業務員大姐說:“一個女人隻有內心獨立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老想著靠在別人的肩膀上,那隻有別人高興時你才敢高興,別人不開心時你也不敢去笑,所以振作起來吧,去爭取人格獨立,爭取經濟獨立,然後用平等的身份來對待對等的愛情……”

“花瓶”因頓悟而改變,開始走出去工作,找回自己真正的價值;她也開始關注丈夫心中的難題和困惑,她決心找回吸引老公的真實魅力。

隨著這對夫婦回歸親密,她也多了一個鐵杆客戶。

我研究其中她取得成果的原因,也和一些同行交流過,有一個企業高管這樣說:“這裏的原因很好理解。如果銷售拔高境界後就不再是個推銷的過程,而是個助人的事業。”我說:“對的,就是這麼回事。當你想去幫助一個人的時候,你的顧客接受的就不再是你手中的一個個產品,一個個業務,還有你的一個個閃光的人品。”

這個例子本來放在我的另一個主題的書稿裏,但是當時那本書被出版社給“槍斃”了。現在想來這個例子放到現在這個主題裏更合適,對更多做業務的人會有啟發。如果這個例子到這裏還沒帶給你頓悟的感覺,那我們就多分析一下這個例子。總要給你有所啟發才好,因為普通員工打開職場前景的路子少,不找點別人的經驗,光靠自己去想容易憋在死胡同裏出不來。

我把她的這一段經曆轉化成了培訓案例,我常這樣講:

新業務員一遇到“不給麵子”的客戶心裏就會不舒服,老業務員遇到“業績瓶頸”心裏就容易迷惘。

我們在培訓和谘詢時,經常引用的第二句名言是:當我們關注別人的命運比關注自己更上心時,還有誰會不願意接納我們呢?

這話乍一聽,似乎有點“玄”,命運這個詞實在太大了。那如果把“命運”改成“難題”,這句名言是不是還成立呢?

成立的,而且很值得做業務的人多體會其中的力量,因為有不少普通人沒有什麼做業務的技巧和手段,就是靠著這個做人的心境推開更多客戶的訂單大門的。她的這個經曆很值得想出業績的業務員反思和體會。

說到這裏,就給本章內容做個總結——我們研究過普通員工很想找出路的各種理由,其中之一是:悶——好久了,工作起來一點新感覺都沒有,悶都要悶死人了。

這個感慨很有道理,在悶罐裏待久了,誰都想爬出來。

但是也有人轉變了思路,原本很悶的工作就多了新感覺,新滋味,接著靠著新的工作思路打開了職業前景,得到了升職和升薪的機會。

如果看到這裏你還想問:那這些人是怎麼做的呢?

那麼請你回頭看一下本章第1節的內容。

有學員畢業了,問我:“做行政文員與做業務有什麼不同呢?我怎麼選擇呢?我可不想忙乎幾年才知道搭錯車?”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做文員相當於挑水吃,做業務相當於挖井;井沒出水時,挑水吃的人有優越感;井出水了,做業務的人有優勢。做文員相當於種菜吃,做業務的人相當於種樹;樹沒結果時,種菜吃的人有幸福感,樹結了果後,做業務的人會時間自由些,經濟自由些,人格獨立些等等。

如果非要給個總結,是選做業務好,還是選文員有發展?答案一定是這樣的:沒有業務磨練過的文員向上的路很容易越走越窄;沒有被“客戶”磨練和折磨過的文員做了領導後很容易在溝通方式上缺乏藝術,在管理手段上過於單一,在項目立項上想法有漏洞等等。

做業務這麼重要,可是還是常有人在谘詢中自我下結論:“我的性格不適合與人常打交道,所以我覺得我不適合做業務。”

其實這個“結論”是推論,不是真正的結論。人人可以與客戶打交道,隻要找到那個最恰當的“心態”,就像本章內容第二個案例裏的那個業務大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