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由“拜師的心態”帶來的發展機遇(1 / 3)

——如果你有成長的心,朝這個方向修煉準沒錯

我做職業谘詢以千計,叫我老師的人無數,可是真正在心裏拜師的人寥寥可數。

說這句感慨不是為自己鳴不平,而是想揭示一個職場裏的發展方向——職場發展是需要借力、借助資源的。

小 提示

嘴上的尊重太輕易,啟動不了有能量的人的心力。人心都是一麵鏡,誰的誠意有幾分,心裏都清楚。

如果多一些把“顧客/客人當老師”的心態,就能增加自己的溝通能力,進而改變職場前景,那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很值得關注一下的。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有心去輔助這些人。

16.1 拜顧客的問題為師,工作素質大變樣

—做服務行業的人,朝這個方向努力準出成績(1)

隻要上班就肯定會與別人接觸。

通常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是:和熟人笑嗬嗬,對朋友掏掏心、對不喜歡的人客套幾句,但我們長期總結發現,如果我們把對待別人的心態轉為“拜師”,我們就可能激發出新的溝通方法和感覺,於是多了發展的機遇。如果我們是與市場打交道的,這個心態就更不再是大道理和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給企業賺效益、給自己賺獎金的發動機。

想在職場裏找出路,就少不了“溝通”。

溝通還是很需要點兒經驗才會出成績的,不信的話,可以拿張年青時寫情詩剩下的信紙,寫一寫溝通的經驗,看看能寫出幾條?通常情況下,情書一寫就容易老長老長,長到對方一目十行還要看半小時;可是寫幾條職場裏怎麼與人溝通、怎麼體會客戶的心態,我們就寫得和借條一樣短,短得老板好想踢我們幾腳!

※ 案 例 ※

我的谘詢者中有一個中級飯店的服務員,她也有一段時間很迷惘:每天都覺得有點累,收入又似蝸牛爬樹般升得很慢。

偏偏和她同齡的一個朋友把自家一樓的一堵牆開了個窗,賣玉米饅頭都比她掙得多。這讓她內心就多了不平衡,接著心情就掉進“中等社會”——中等社會人比人嘛!。

她的心情跳不出“中等社會”,另一個在高級賓館做行李員的同學一個月裏收的小費常常相當於她半個月的工資,這個對比更讓她心裏動蕩。人比人氣死人,每日生活在中等社會裏讓她很沒有幸福感。

可是後來她的一個簡單做法就改變了職業前景。那她是怎麼做的呢?又用了什麼工作新方法呢?

以往,在飯店裏忙碌,她都像個機器人,客人需要點菜就做記錄,客人招呼就趕緊過去。

後來她從我們學到了“拜顧客的問題為師”分析法,接著領悟到了這個方法,接著她的工作內容很快就增加了不少內容。

客人點菜時,她會多說一句:

“您點的這兩個葷菜味道會稍微重一點,青菜是不是可以比平時少一點鹽,這樣口感會好些。”

“您的菜需要在調料上作一點調整嗎?比如是不是對鹽有要求?”

結帳時,她也會比以前多說一兩句:

“請問吃得滿意嗎?有什麼地方需要我們改進嗎?”

有一天,有位客人被谘詢後提了一個建議:“你們的葷菜類比別的餐廳有些價格優勢,可是你們的蔬菜類的價格沒有優勢。我們每次來都點好些個菜,你們也不能每個菜都賺我們的錢吧。”

客人哈哈一笑就走了。

她把這個意見寫下來,但是她沒有直接交給領班,也沒交給經理。有一天,遇到老板和她們客套幾句時,她隨手就把這個意見交給了老板:“有個客人提了建議,我記下來了。是不是交給你?”

老板說:“好。”

過了一陣,她又搜集到了一個客人的建議,客人說:“我都來你們這裏好幾次了,也沒有你們說的賓至如歸的感覺,沒誰知道我來幾次,也沒誰送點啥表示表示。其實記住客人很容易的,比如和客人一起起個什麼有趣的名字,你們做個文檔記錄一下。等客人來了問一下暗號,再一查文檔不就全知道了。”

於是這個服務員又如法炮製,等到老板巡視時,又把這個意見拿給他:“我又搜集了客人的建議,正準備交給我們經理呢。”

服務業基層員工和中層幹部的流動率都比較大,於是值班經理的位置出現空缺時,老板自然而然就把她列入了考慮名單中。從此,她的職業前景就比其她服務員開闊了不少。很多人打工都是走的這樣的規律,今天相差一小步,後來就因為這一小步,多年後相差一大步。

我分析過她打開職場前景的原由,想來這裏麵的道理很簡單:

有一句古詩講“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話對服務業裏的員工來講太合適了。

服務業裏的員工雖然天天和客人打交道,可是其實對客人的感受了解得並不深,越是一線的普通員工這個問題越突出。所以當她把客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體會後,她立即就發現自己的工作漏洞冒出來,而且冒出的漏洞還不隻是一兩個,每個工作細節上都有再提高的地方。

我也分析過老板提拔她的理由,發現這裏麵的理由也相當的簡單:

老板恨不得每個員工都能給公司多賺點錢。

可是實際上,老板眼裏的很多員工都缺少點賺錢的能量,於是有哪個員工能給公司增加點效益,這個員工就很容易鶴立雞群。

職場裏善於在工作時間表現的人是不少的,有人看到領導立即會甜甜地叫一聲:“某總,你好。”有人在領導在場時,腳勤、嘴勤、手勤;有人在陪同領導時,陪喝、陪笑、陪說,很是上勁。個別人還陪過了火,把自己從員工陪成了有權無名的“老板娘”,她們的理由似乎也合情合理:“有什麼,廣告裏都說了,男人其實更需要關懷,如果我的存在讓企業發展得更好,受益的還不是大家夥?”等等。

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這節講的主題。

本章內容裏的這個案例和提到的工作經驗顯然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