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多一些把企業客戶、顧客當老師"就改變了職場前景的人還有很多。
16.2 拜顧客的需求為師,工作思路大變樣
—做服務行業的人,朝這個方向努力準出成績(2)
在我這做谘詢的人中,另一個老感到沒出路的人群是小文員。這大概是因為小文員在公司裏最容易找不到“成長的方向”,老有種動蕩感。這類崗位上的人困惑多也很好理解,因為大批人等著應聘呢,誰不幹立即就有人可以補缺。這位小文員感歎自己的處境:“在我們這兒,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職場真是太變態了。”
心裏這麼感慨的員工肯定不少,但是也有人在工作中多做了一個環節,就打開了職場前景。那這些人是怎麼做的呢?
※ 案 例 ※
我的谘詢者中曾有一個咖啡店的服務員。這家店是一座大廈的地下室改造出來的。地下室這個詞很能引發聯想,比如08年股市大熊時,股民以為股價已經是地板價了,可是買進去才發現地板之下還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還有地獄;再比如很多企業老板希望員工在底層好好幹,將來往高處發展,走出地下室。
於是一個職場密碼由此而生:在老板眼裏可有可無時,這個員工就等於進了職場的地下室。被老板看不起而又沒被辭退時,這個員工就等於進了職場的地下室。
現在這位谘詢者從職業學校畢業後工作了兩年,然後換到這個崗位上。
她算得上智商很高啦,因為隻兩年她就領悟到了上麵說的道理,而好多人工作了七八年,還是一幅在“地下室”裏很快樂的樣子。
她不想繼續飄泊,深怕反複換崗位、換公司、換行業,最後得到的是豐富的經曆而不是豐富的經濟,到頭來自己老是在低水平的薪水層次裏跳不出來。
大自然裏的狼很難見到了,感情世界裏帶顏色的狼和職場裏看不見的狼卻有很多。此刻危機感就像一條跟在身後的狼,追得她心裏發慌。
她不像別人那樣,不受傷害不知“狼”的存在。她很想快點做一個合乎她的職業規劃。有一天,她被朋友介紹來到我們的谘詢平台上。
她很急,我們給的卻是慢思路。我們建議她多記錄些工作細節,不懂的可以先找本合適自己閱讀的職場書看看,然後我們和她一起研究怎麼找到工作出業績的突破口。
這個沒有華麗詞藻、也沒法振奮神經的建議進了她的耳朵,並沒進入她的心裏。她對此提法覺得不鹹不淡,半懂不懂,我猜她一定是那種容易把道理當垃圾的人,她會喜歡花二十塊錢買兩個雞翅、一個漢堡香香嘴,也不肯花點錢買本書看道理,所以半個月後問起她的工作細節時,她說得也是含糊不清、左右飄忽。
幸好她很單純,對的東西就願意去做。當她知道“如果自己的本子裏記錄的工作細節太少時,工作就等於混日子”後,她就開始認真去記工作細節了。
我在把她的案例講給別人聽時,有學員會問:“和顧客聊的內容記錄記多了,又能怎麼樣呢?”——這是個很好問題。我們在向連續幾年都找不到新價值點的學員提這個工作方法時,發現其中不少人對此充耳不聞,因為他(她)的心裏有東西堵著,這東西就是:竟跟我提那些不痛不癢的方法,沒價值的事情我哪有心情做?
真的沒價值嗎?
記錄多了,在她這裏起的作用就出來了。有一天,她發現了一個突然讓她心跳的“記錄(見下麵)”,接著她心中的“忍不住”也多了起來,她忍不住建議店長給大學生專門開辟一個專場,布置浪漫些,給點特價(這一招真的有點高)。大學其實就是全國最大的紅娘,上千萬年齡相當、感情需求旺盛的年青人聚集在一個個校園裏,他們對浪漫對交流場所的需求會形成巨大的市場。
店長接納了她的建議。很快,老板批準店裏做一批宣傳單頁給來喝咖啡的大學生們。
大學生專場活動很受歡迎,那個時間段裏,專場區域經常要加幾把椅子,或者再開辟一個小專區。
店主知道了這件事情,專門和她聊了聊,誇她很用心,問她怎麼對大學生的心思這麼了解。店主還說:“我們周邊兩三個站內有兩所大學,可是以前我們都忽略了,忘了大學生需要一個專門屬於他們喜歡的價位的專區,需要一個給他們表達情誼的浪漫場所,沒想到這個主意是你這個沒上過大學的人發現的。”
她麵對老板,說不出什麼大道理。要是換上我,可能就會說振振有詞:“大學生都有情感表述上的需求,情感表述是需要環境支持的,所以從經營的角度上看,就多了一個生意點。”但是她不會說這些話,隻會老實地說:“是和大學生聊得多了,從學生的話裏聽到的這個主意。”
她說不出大道理,但是老板顯然更喜歡做道理的人。與店主對話後不久,她很快順利升為了領班。她很用心地做,引進一些小禮品留給那些經常帶人來的大學生,有一個禮物是一雙連體手套,天冷了兩個人可以在手套裏手拉手。後來大學校園搬遷到了遠郊,她們這個學生專區才取消。但是這時她已經借助這個機會發展了自己,她們又給某一個“傳播直銷創業夢想”的團隊設立了交流專區。後來城市改造,她們的咖啡店要停業了,可是她沒有慌張,因為她有了職場亮點可以讓她在高一層次的職場找發展。有同行說:“機會就像小偷,它悄悄地來,悄悄地去,它來時你不抓住它,它就不再給你機會。“
我分析她在咖啡店打開職業前景的原因,如果從簡單的說法上講,就是這麼回事:
店主的另一個名字叫資本家,資本家最喜歡能給他增加資本的人,所以他看到了釋放賺錢能力的員工,就像收藏家看到了寶。如果店主沒發現這個寶,被競爭對手發現了,那競爭對手的感覺就像收藏家在地推上撿了一個“漏兒”時一樣。
如果從大道理的角度上講,她的做法正好符合了營銷學裏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深入顧客的真實心思的人,想不出成績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