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由“拜師的心態”帶來的發展機遇(3 / 3)

“深入顧客的真實心思”是營銷學裏重中之重的內容,這個營銷環節做得越深,公司越容易得到新的經營點子,所以懂行的管理者都會在這一點上大動腦筋,然後推廣。好嘛,這一推廣,就給一些普通員工送機會來了,因為一邊推廣,管理者一邊頭疼和心煩,他會發現手下的很多營銷人員都沒有心情和動力堅持做這件事情。管理者在心煩,員工們也在鬱悶:“這些事情誰都知道很重要,可是問題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麼重要一個環節別人不知道怎麼抓,可是她現在無意中竟然通過工作記錄抓住了這一點。如此,她的工作能不出成績麼?

我在把上麵的例子和一些人分享後,有些學員會對本章內容中的那些工作方法感興趣,特別是第一個例子中咖啡店服務員的工作記錄有感覺:“如果工作記錄這麼好用,我也回去試一試。”

所以,這裏就要把那個工作記錄說得更詳細一些——那個咖啡店的服務員記錄的東西多起來,可是這些東西開始還是沒有幫到她什麼。那些記錄看上去就是一堆無價值的文字,找不到一點讓自己為之心動的內容。

幸好她依然單純,沒有把“這些記錄”當廢紙處理。當她知道“記錄下的工作細節要經常回頭體會,有了心得就及時記錄下來”後,又照著去做了。

做這件事情時,她和我說了句很敲打人的話:“我也不知道怎麼記,也沒什麼心得。不管那麼多了,想到一個字就寫一個字。”

就這樣堅持了四個多月,她得到了她的收獲,職業前景也發生了變化。

那麼,她記錄的哪些細節讓工作做出成績了呢?

記錄記多了,她就養成了一個到處觀察的習慣。這個習慣讓她的工作態度裏多了個特點:她的眼睛老和別人的眼睛正對,她的嘴很少合攏的時候。

這個貌似很平常、人人都可以擁有的特點在服務業裏很用得上,因為別人總覺得她在想和你說話。

順便說一下。這個特點是服務業老板最想推廣的,有這個習慣的人在老板眼裏總是不夠多。更有甚者,有人在服務業待了好幾年,與這個屬於“服務業的基礎而經典的習慣”依然無緣。有一次培訓,我把這個現象提出來,很多沒做服務業的學員竟然很有感觸,有人問她:“你又沒做服務業,怎麼你感慨起來這麼大動靜?”她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沒當過服務員還沒去飯店吃過飯呀?”

工作細節上的記錄記多了,很快又給她帶來一個新的工作狀態。店裏通常每天都會來幾波大學生模樣的顧客。有人多來兩次,她竟然能說:“您又來了。歡迎您。”

因為這句話,她就贏得了和顧客多聊幾句的機會。

生意經裏有句名言:多開口的顧客才容易成為回頭客。但是在老板的眼裏,能讓顧客多開口的員工真的不夠啊。

小 提示

隻要有心,引出客戶的心理話並不難,難的是這份心思濃不濃。

和顧客聊多了,有一天,一位大學生就無意中多說了兩句:“你們這兒要是給我們弄個專區就好了,咖啡給點打折就更好了。”這句話當晚就記錄在了她的筆記本裏,之後這句話在被多看了幾次後就孕育成了上麵案例中提到的“建議”。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能理解我們為什麼常提這樣的話:

堅持“把顧客/客戶當老師”,就可能讓自己增加錢途和前途,這個職場現象還是該關注一下的。特別是工作中心情時常鬱悶、缺乏工作方法、老想靠跳槽找出路的一線員工。

說到這裏就想感慨一句:“原來,看似簡單,重複,枯燥的工作環節裏藏有這麼多小的生意經——屬於普通員工的生意經。”

小 提示

做生意的人不采用生意經能做大生意麼?同理,做服務的人不走進生意經中能打開職業前景麼?從這個角度上說,老板和普通員工有一樣是相同的,要想做得好,都要懂一些生意經。可以肯定的是,老板經常會鑽研“大生意經”。那麼作為很想打開職業前景的普通員工的你,是不是也對一些“小生意經”很上心呢?

說到這裏,就對本章內容總結一下——給我們留言做谘詢的人們,各個行業的都有。其中經常有些商場裏一線的促銷員、酒店的服務員會在谘詢平台上留言,大家因為收入上不去、職位沒提升空間,於是上班時常常感到外麵有壓力,內心看不到出路。

每當看到這些留言,我就想對大家說別的普通人是怎麼找到工作新辦法,給自己帶來新前景的。

其實出路總是有的,看我們的心態是不是能驅使自己把工作做出深度、做出品質。

本節案例中的內容,其實就在和大家分享一個重要的成長理念:“終端概念點”。

解釋一下就是這樣:誰都想成長,誰都想靠成長來改善未來,可是工作幾年後很多人就出現了成長疲憊症,不是不想成長,是對成長失去了信任。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特別研究過這個主題,發現原因很是簡單,因為很多人是為了未來而學東西,不是為了打開未來而學東西。

多了兩個字,讀書的興趣和力度就會差很遠。

我常聽人問:是不是該去再讀個什麼文憑?不然職場太不好混;是不是該去聽聽培訓,充充電?這就是屬於前一種態度吧。如果說:“我把工作做出品質來,要修煉點什麼,學點什麼?”“我給領導和同事多做些幫助,我要學點什麼?”“我對客戶的影響力怎麼多一些持續呢?為此我多學點什麼?”

這就是後者。

說到這裏,我們就發現,原來我們工作中最容易出現的一個漏洞就是:“沒有拿出心思去確定自己的終端成長點,我們給自己選擇的成長點還不能幫助自己所在企業多賺點錢。”

看到這裏,你一定領悟到了,本書就是在這做這件事:總結別人做出來的值得借鑒的思路,幫助大家確定自己的終端成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