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談話起了多大作用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後來確實有了自己職場前景的改變。他頭上那個漂亮的女領導依然時常皺眉,依然把嚴厲和刻薄釋放到他的承受力中去。但是他變了,他變得腿勤手勤唯獨嘴不勤,領導怎麼說他都很認真地聽著。領導的重拳打在一團團棉花上。
我問他怎麼想通了,他說:“我大學時追求過漂亮的女生。我要是真追成功了,老婆說不定也會變成了老板,那我還不一樣要受著?”
他轉變了態度後,領導有一天突然自言自語了一句:“年青就是好,我年青的時候也老是這麼勤快,這麼謙卑。其實工作就該這個樣子,誰都該這樣。”
我聽了這件事情,我知道他的領導為什麼會這麼感慨,因為領導不隻一個部下,以後也總會有新部下進入部門,當她看到別的部下對她新有怨氣,聽到私下裏有閑話後,就突然發現他有個與眾不同的“優秀”。
以後他的領導依然像從前一樣對他,但安排他的任務比以前多了起來。接著在有加薪的指標時,領導想都沒想就把機會給了他。同時她還對別的同事說:“你們都不要有什麼想法。誰加薪都有加的道理。誰想加薪就像已經加薪的同事看齊就好了。”
我總結了他和領導相處的經曆,發現他的工作方法可以給職場一大批的人提供借鑒。我的一位同行對他的經曆這樣評論:“有什麼辦法呢?沒法修煉出一技專長的人,再不去修煉出容納領導的性格來,那這打工的過程真的沒法舒服。”
員工對領導的工作方式產生厭煩,這種情況也是司空見慣。但是不光是普通員工會有煩惱,就是業績明星型員工也會出現這種狀況。
顯然,遇到這類情況是要想法解決的,總這麼下去對誰都沒好處。
那怎麼辦呢?
我輔導的學員的過程中,時不時地就會遇到有人與領導發生摩擦的問題。學員在形容領導時用的詞常常生動而苛薄,以表現其心裏積聚已久的抱怨和憤怒。有些人的話裏可以明顯感到,他的領導已經不是領導,而是他頭上的三座大山。
有些人因為實在容忍不了領導的工作方式,於是辭職另謀前程。可是結果有時更讓人不舒服,因為離開了熟悉的崗位和環境,新工作似乎還不如以前。
說到這裏,就給本節做一個小結——在培訓中我們常會出一些反思題。比如針對本章內容有一道題:
頂頭上司做起事來要魄力似乎沒魄力,要思路似乎沒思路,手下的員工經常有人敢和其頂嘴。問題由此而來:自己和這種領導怎麼相處呢?
有一次,我把這道題拿到谘詢平台上,引發了眾說紛紜的討論。
有的說:偶爾忽悠一下領導。
有的說:首先做好自己的本份,提高工作能力,或許會有升職機會。
遇到大問題自己想好決策,然後裝做請教他,無形中說出自己的處理辦法,然後征求他的同意,既尊重了他又解決了問題。
這道題要考察的是我們是為自己的未來而工作,還是為自己的感覺而工作。
如果是後者,我們就容易出現這些工作表現:忍不住當麵和領導爭論,甚至想指導一下領導;心裏不順暢時就會在私下裏對領導抱怨個不停,大有越說越有理之勢;遇到別人評論領導的不是,自己很快就成為了參言者,而且理直氣壯。
這樣做的負麵影響就是我們不喜歡領導,領導心裏也不喜歡我們。我們不喜歡領導,多了怨氣;領導不喜歡我們,我們就少了被領導支持的機會。職場上少了領導的支持的普通人就等於少了升一級的墊腳石。少升一級,就可能讓自己和多升一級的人從此在職場上拉開更大的差距。
如果是前者,我們就會出現這樣的工作表現:讓領導順心比和領導爭個明白更重要,因為我們覺得人家也是個人,幹嘛老讓其心情不好;讓領導把話說透比自己非要把自己的道理說出來重要,因為我們覺得人家大小也是個領導,不是傻子。
這樣做的正麵影響就是:領導心裏比別人更有數,於是在有容易出業績的工作任務時,他便會傾向於我們。
普通人的職場的舞台往往就是一些小“委屈”堆積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