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舞台離你不遠,因憂而生(1 / 3)

——如果你是那種忍不住關注企業命運的員工,這麼做,

能孕育新機遇

有一種類型的員工在別人眼裏很另類,職位不高,能力不大,卻專門喜歡憂心企業的隱患。憂心的結果常常是被人背後諷刺和嘲笑。如果你是這一類型的員工,這裏分享一個經驗之談:

企業有贏利模式,也有耗錢現象。為後者憂心,你就會找到新機遇。

小 提示

憂心企業的利潤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打開職業前景

這裏有幾個案例很典型,可以參考。

和很多普通員工一樣,他(她)們本來也覺得長期幹一個活兒沒有出路,可是因為憂心企業的利潤,竟然改變了職場的前景。

那他(她)們是怎麼做的呢?用了哪些新工作方法呢?

23.1 在小事上為老板理財

—如果腦袋裏管理思想比較多,就往這個方向努力準沒錯(1)

先企業之憂而憂,這句話是力量、是舞台、是出路,絕對不是口號。

※ 案 例 ※

我的谘詢者中有一位是公司的發貨員,她就做了合乎她職業規劃的事情。

按常理推論她的職場前景,可能長時間都很難打得開。她隻不過是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公司憑什麼提拔她,提拔她去管理誰呢?比她優秀的人多的是,誰不可以管理她?也許熬個三五年,會混個小主管,因為現在的企業基層員工的流動率都很高,於是老板會不太計較個人素質,提拔穩定性高的她。

可是有一天,她的一句話打開了她的職場發展大門。

有一天,老板在辦公室坐累了,四處走走,活動一下發酸的肩膀和脖子。晃來晃去就晃到發貨台,老板像往常一樣和她隨口聊兩句:“這個月很忙吧,公司的訂單多。”

她說:“我不怕忙,我怕公司沒錢賺。老這樣低的價發貨,我就老擔心。”

老板被提醒後,回去就把財務叫來,立即發現這個月銷售成本比他預料的高。

之後老板找了另一個借口,給她副主管的待遇,還建議她用業餘時間上上學,學一學財會。

我研究過她的那句話引起老板反思的原因,是因為她無意中撞到了老板隱藏在內心的憂慮點。

這個公司是個年營業額不到半個億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多有這樣的特點:老板經常要到處挖能人,然後依靠很能幹的銷售經理打開局麵。所以老板常常為了表示對經理的信任,給銷售經理比較寬鬆的權利。於是經理為了回報企業完成銷售定額,就會變著法設計促銷手段和激勵部下的方式,接著所有的費用加在一起,就會突然讓銷售成本上升。

我分析她能成為老板眼裏的好員工,最主要原因無外乎這一點:能幫老板省錢的員工都會被老板關注。

企業裏,最憂心企業利潤的那個人是誰?答案一定是老板。企業的現金流就相當於老板身體裏的血,貧血的人常會頭昏,蹲下去猛一站起來就會天旋地轉,當企業現金流“貧血”時,老板的感覺也一樣時常迷惘,時常鬱悶,時常頭大,但是與此同時,還不能讓員工們看出自己的焦慮來,臉上常要出現擠出來的笑容,所以官當得越久的人常常魚尾紋比一般人深刻一些。

職場裏,像老板一樣憂心企業的利潤的員工是誰?答案一定是“很難講”。二十年的職場閱曆裏,我見過太多的人在鑽心研究“利益自己”:小便宜能賺就賺,小利益能抓就抓,小口號能喊就喊——“企業做強了,我們個人才會強;企業效益好了,我們個人才會水漲船高。”

這樣的背景裏,哪個員工能夠“先企業之憂而憂”,這個員工就很容易在老板的眼裏成為“企業的一個寶”。

我還分析過很多比她優秀的人,想弄明白為什麼別人很難發現能為企業“省錢”的點子,原來有的員工是屬於那種忍不住去關注別人的人,這類員工雖然文憑不太高或者大學成績不是很突出,可是這類型的員工進入企業後,她們的個性剛好銜接上了一條“成功”的軌道:企業需要為它賺錢的人,也喜歡為它省錢的人。

找到“為企業而憂的感覺”還是很容易的,動力可以來自“為自己而憂”。

說句題外話。我在日本棋聖藤澤秀行的書裏看到這樣一段內容,他說 1937年2月他曾經和一些棋手到中國來下棋,團長規定每人隨身零花錢不能超過5元。令我震驚的是,按他的說法粗略算一下,80多年後日本的錢已經貶值了數百倍。如此類推,我們國家的錢會不會也出現加速貶值的時候?不說貶值一百倍,就是再貶值一倍也很給普通人危機感。

不管貶值多少倍,貶值是一定的。所以我們需要接受這個現實——這是一個催人奮進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時代,如果普通人工作時不選擇奮進,努力爭取為企業賺一盆自己得一碗,生活上就會被通貨膨脹纏得喘不過氣來。

這些對你有啟發麼?如果還沒有,再舉一個例子。還是那句話,總要有個例子要給你啟發才好,因為職場裏長期迷惘,生活裏就容易讓我們長期鬱悶。

23.2 為企業減少內耗

—如果腦袋裏管理思想比較多,就往這個方向努力準沒錯(2)

職場裏有相當多的人對管理思維有興趣卻無施展的舞台。如果你處於這種狀態中,分享一個經驗之談:為企業減少內耗是個永遠有開發空間的管理主題。往這個方向積累想法準沒錯。

小 提示

看不到錢途,可能是我們的崗位真沒錢途,也可能是我們“近視”了,所以才看不到錢途。如果是後者,我們需要研究和體會一個職場概念—把工作思維延長一尺。

※ 案 例 ※

我的一位學員,她在中型企業裏做著老好人的角色,向上幫老板處理一些行政上的事情,向外幫企業做些和政府官員溝通的事情,向下做些與各級員工交流思想一類的事情。

開始她還覺得自己的工作不錯,哪方麵都離不開她,上班進寫字樓,下班開車回家,常常有請客送禮的資金支配。

可是這樣工作幾年後,她忽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更像個企業裏花瓶,哪有需要就被擺在哪個位置,一年到頭就是出頭露麵,實際上自己沒學到什麼真本事,自己也不是企業裏的關鍵人物。

要強的她忽然覺得:“這麼混下去不是個辦法。”

這種想法起來時,又恰巧企業裏人員流動出現了高峰,看著一些業務骨幹說辭職就辭職了,她更加埋怨自己沒有修煉出真本事來。

我們跟蹤她的心路曆程走了好久,忽然有一天發現她變了,變得積極了,職業前景也跟著打開了。那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不再做花瓶,而是積極為企業做起事來。哪個業務骨幹提出辭職,她都會好好和人家聊,聊出人家的心理話;哪個骨幹有辭職的傾向,她都提前和人家好好聊,看看能不能創造點條件留住人家。在她的心裏很憂心一件事情:“走一個業務骨幹,企業就一定會少幾個大客戶,丟幾張大訂單,這樣的員工一流失,企業付出的成本太高了。”

她的表現使老板對她也越來越看重,給她分配的活也越來越多了,她需要管理的部門涉及到了行政、人事還有部分的市場。

我和她說:“你現在是無冕之王,雖然企業沒給你副總的帽子,可是你幹的卻是常務副總的活。”

我問過她:“你的工作態度是怎麼轉變過來的?以前是老好人,現在是企業裏主流力量。”

她說:“歲數越來越大,想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我們企業也是很不容易,不想看它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