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舞台離你不遠,因憂而生(2 / 3)

我認真分析了她改變了職場前景的原因,發現這裏麵有深層次的原因:員工眼裏,好像老板隻看重幾個人,實際上老板對每個員工心裏都有一杆稱,誰對企業操多少心,老板心裏清楚得很。

在企業興旺人才輩出時,老板不會太多關注沒事多操心的員工,可是現在有幾成企業處於興旺發達中?

所以現實是多數老板心裏都有不少危機感,於危機感中那些對企業額外操心的人就在老板心中釋放出了光芒,這光芒讓老板溫暖、感慨甚至感動。如果這種感覺套用以前流行的一句廣告詞就是:其實老板更需要關懷!

小 提示

情感劇裏時常會聽到同一句台詞,有人勸女主角:“你現在是為人妻的人了,別老耍小性子,要學著心疼自己的男人。”

這句話在職場裏也常講,隻不過講法換了一個樣子:“人脆弱的時候需要被愛;企業雖不是人,可是它有很多脆弱的地方,它很需要它的員工去愛它。”

23.3 給企業省錢的人一定有發展舞台

—發現能讓企業降低成本的地方,就會找到搭起發展舞台的地方

一半以上的畢業生是要到中小企業就業的,中小企業不如大國企穩定,也不如大外企氣派,福利收入都容易低人一等,似乎有點委屈。

小 提示

畢業幾年都在中小企業打工,是很需要磨練一下發現價值點的眼光,不然職場會進入十年動蕩期。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長點,中小企業有著大外企、大國企比不上的優點,這個優點尤其容易在很上進的年青人身上找到落腳點。這個優點就是:

中小企業的員工離老板更近;

中小企業的老板對表現突出的員工更加敏感;

中小企業因為基層待遇差,容易受頂頭上司的氣,於是員工的隨意流動率就高,於是,那些有表率作用的員工就很容易得到提拔的機會。

職業分析管這類機會叫轉運,並把它列為職業規劃重要內容之一。

這種轉運在大國企和大外企中也存在,但是這時就要多一個前提—我們所做的突出的表現最好能和市場業績、科研成果直接掛勾,閑話壓不住“硬貢獻”。否則,資曆輕的人冒出的與眾不同的表現很容易變成“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小 提示

以下的這類例子很多,多借鑒多體會就能發現給企業降低成本的地方。給企業賺錢的人一定有錢途,給企業省錢的人一定有前途。

※ 案 例 ※

一位學員和很多財務一樣,日複一日數著別人的錢,自己五年後的收入卻是可以用小學一二年級的素質計算出來的,他不甘心落在時代發展的後麵,於是一邊當財務一邊去員工宿舍和基層員工下棋、打牌、吹牛、吃喝,一邊玩一邊了解一線員工的心聲,接著他把一份基層員工給企業帶來的“工作成本”寫成報告匿名發到老板的郵箱裏,老板在想:“這是誰做的好事?”終於老板在員工演講大會上聽到了有一個小夥子的“上進過程”,接著不久他就被轉崗到了總經理辦公室,專門研究企業的“精益管理”。

以後,我時常把這個案例講出來。

記得有一天天氣很好,有一位學員又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因為這次問答很充分,所以摘錄於此給更多讀者借鑒。

他一臉愁雲問我:“看不到錢途,我是不是就該換單位了?”

他這個問題概括得很有普遍性。這個問題對他是新的,對我們則是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的提問。

他說:“我的工作像我屁股下的椅子,比較穩定,也比較固定。可是我坐在這把椅子上再幹幾年,我估計工資也還是這個樣,一想到這一點,我的心就像一團被揉來揉去的麵。這點錢現在是夠用,幾年後還是這個收入,日子肯定緊巴巴的。”

我說:“北京人是不是都像你這麼有才?我早就意識到北京人很會表達,一張嘴,話就說得很有條理、內容充分,而且琢磨起來很有味道。”

他笑了:“老師要是我老板就好了。不過也不一定,老師您要是我老板,思維方式說不準立馬就和老板保持一致了,給我們多發點工資就像咬他的肉一樣疼。”

我說:“聽你說話就聽單口相聲。我從你這兒學了不少東西,比如你很會比喻,聽你的比喻讓我聽起來有愉快的感覺,我就不如你,有時候我的培訓課會不夠幽默。”

被我接二連三挖掘優點,他有點受不住了:“你別老是捧我啊,我現在是唐僧,一心想取真經。不取真經不行啊,一邊工作一邊又覺得沒有前途了,那心情肯定沒多少幸福。”

接著我就給他做了一個“職業分析”,我說:“我用從你這學來的表達方式說一句,不要輕易說自己的崗位沒錢途,就像兩口子之間不能輕易說離婚一樣。今年統計有一百九十萬曾經恩愛的夫婦離婚,估計跟想和崗位“離婚”的人比這個數字要大得多。”

他沒覺得我的話幽默:“不離怎麼辦呢?一想到今後幾年收入沒什麼變化,我的心就像案板上的魚直撲騰。工資不漲,孩子的學費蹭蹭蹭。”

我說:“有三種企業最好不要輕易和它“離婚”。企業在發展,可是自己沒發展;企業沒有明顯發展,但是有不少同事靠本事掙到錢了,隻是自己收入停步不前;企業看似沒什麼發展又倒不了,但老板很上進。”

他沉默一會兒說:“如果像老師這麼說,好像多數企業都是這三種啦。”

我說:“職業分析是這樣認為的——如果你所處的企業是第一種情況,那就多怨自己少怨企業。企業在發展可是自己沒發展,這是自己的成長出問題了,這個時候最好多谘詢幾個有經驗的人,每個人多谘詢幾次,但是遺憾的是很多人眼裏認為大家都差不多,即使想谘詢了也不願開動金嘴。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就說明自己工作方式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多看幾本書,多學學大職場是怎麼回事,然後一點點找到屬於自己的能賺到更多錢的工作方式。

如果是第三種情況,那就說明自己對老板了解太少了,因為了解得少,更談不上理解,這個時候更要多讀點書,了解一下老板經常出現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

聽我這麼一分析,他的心稍微定了下來。我接著讓他多說點工作上的事,於是他又介紹了一些他工作上的一些細節。

我說:“你是做財務的,你的工作性質枯燥乏味但是比較穩定,枯燥就不用說了,天天數別人的錢肯定枯燥無味,穩定也不用說了,哪個公司會希望財務人員流動性大呢?流動大了不就等於變相泄密嗎?所以你說你工資不漲肯定是冤枉你老板的。你老板如果不是傻子,就一定會給你們一些變相的收入,而且一年裏這樣的機會還不會局限在一次兩次。比如你們公司的供應商會到你們這裏拿貨款吧?他們能不和你們搞好關係嗎?你們遲幾天辦貨款供應商就會幾天睡不踏實,對吧。”

他有點不好意思:“靠山吃山,這年頭挖牆角的人多了,我們最多舔一舔別人吃棒棒糖留下的棍子。”

我接著點了一點他的工作漏洞:“如果你不滿足你的隱形收入,想升薪,職業分析裏有一招可以供你參考。”

我還沒說出這一招是什麼,他就急著說他想說的話:“我還等你幫我分析一下外麵哪類公司比較適合我?就是我想知道有哪類公司的財務升薪空間比較穩定,或者我要是換一個行業能做什麼?都說狡兔三窟,我工作快十年了,我才發現我原來一直是隻傻兔子。”

我說:“為什麼對狡兔這麼印象深刻、感慨眾多呢?即使做狡兔,之前也得先做一隻會挖深洞的兔子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