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對公司的運行機製,你了解幾成?(1 / 3)

——如果你是喜歡管理學的普通員工,這裏有舞台

喜歡管理學,嘴上常會冒出點管理學觀點的普通員工還真不少。

在職場老江湖的眼裏,這些人都是不成熟的家夥,對別人該做的事情知道無數,對自己該做的事情知之甚少。

但是在職場導師的眼裏,這類員工一樣有屬於他們的出路,隻要奮鬥在正確的方向。

如果你是這種類型的員工,這裏分享一個經驗之談:先拋開你那些暫時用不上的真知灼見,先沉下心來研究企業的運行機製,這裏會有屬於你的出路。

27.1 這裏有舞台(1)

—一線員工朝這個方向努力準出成績

在職場待久了,很多一線的員工都會時不時地、莫名其妙地出現“煩躁”的心態,這個時候越想未來越有危機感,越看眼前越覺得沒發展。

但是如果這時能冷靜下來,對公司運行機製多一點研究,出路就會一點點鋪在眼前。

想舉一反三的話,就看看下麵的業務員是怎麼做的,采用的工作思路是什麼?又是怎麼領悟到新的工作思路的?

如果你在一線待久了找不到新出路,這裏分享一個經驗之談:所有企業都有搜集“一線”信息的需求,如果自己一邊做業務,一邊為企業搜集最前沿的信息,這條路一定越走越寬。

※ 案 例 ※

我們的谘詢者中有一位是商場賣品牌服裝的。工作地點很華麗,賣的東西很高檔,可是她的收入很少有節餘,省吃儉用後也省不出給老家翻蓋房子的錢。

這樣的工作背景就催生了她的一個工作特點:多努力,多出業績快賺錢。於是顧客來時,她立即進入狀態,很親切很熱情。

她不知道自己時常會熱情過了頭,顧客看到她眼睛裏的“瞳孔”就聯想到了“銅錢”。有一次有個顧客很想給孩子買一件襯衫,她熱情接待介紹,顧客很滿意。可是貨物不齊。客人降低了一個尺碼想湊合一下,可是還是沒有貨,她怕顧客流失,竟然又把尺碼降低一號,鼓動著顧客去買,顧客說:“這樣的話你都說得出口?”

受了刺激後,她苦悶。

幸好她還有反思。不久她就改變了工作作風,業績也跟著上去了。那她用的是什麼工作辦法讓工作出成績的呢?

反思後不久,她學到了“經營者把自己當客人,把客人當自己”的理念。體會再三,她就開竅了。

她說:“以後我看到客人就如同在看自己,看到鏡子裏的自己就像看到了客人。”

這樣累積出來的心境為顧客服務,工作狀態和工作成績一定會相伴而生。

果然不出所料。

轉變工作態度後,她的工作思路裏就多了一個新特點:顧客看上的衣服又不買時,她就會想辦法東聊西聊,盡可能把顧客不買的原因給凋出來。

有一次一位顧客給孩子買套裙,上衣很喜歡,裙子也很喜歡,可是最終還是放棄了裙子。

她沒有再像以前那樣急功近利,說些誘使顧客買裙子的技巧。

她就像顧客的鄰居一樣,輕鬆地聊聊天,聊出了顧客的孩子要參加表演的信息,聊出了顧客買套裝是想孩子上台表演時穿得漂亮點兒的信息,接著又聊出了顧客的一個心思:顧客想這套時裝能在不表演時也可以穿,可是那裙子實在是太厚了,幾層料子讓裙子很蓬鬆,穿上後一定會很熱。於是她趕緊把這樣的信息記錄下來,找到機會把自己的心得送到管事的領導的耳朵裏。

她這樣做就在無形中走進了服務業的一個常見的機製裏。你一定知道肯德基這樣的公司經常會有高層假裝顧客去店裏,於是基層員工隨時都很在乎自己的職業形象和工作態度。服務業裏,這種“間諜”特別多。有人暗中巡視,有人明裏走訪。於是本案例中的她就有了和高層領導對話的機會,別的員工隻會給領導禮貌和簡單問答,她卻能給更多有力度的“話”。

這樣的事情做多了,公司給她的嘉獎也跟著來了。她留言給我:“公司領導巡視工作時,老在其她同事麵前誇我,我擔心別的同事會覺得我是她們中的異類。我有點小苦惱。”

這類谘詢時常有,於是我們就給她最司空見慣的鼓勵:“繼續做那些能讓工作出成績的事情,配得上領導對你的期望值。如此堅持,升職的機會還會遠嗎?等你升職了,別的同事還會把領導當異類嗎?”

我分析她得到嘉獎的原因,其實很太簡單,因為她不但做了銷售員的工作,還做了市場調查的工作,一個人同時為公司做兩份工作能不受到嘉獎嗎?

也許我們該說嘉獎輕了點,因為來自一線的市場調查對公司來是個寶。我接觸過很多公司,發現他們很重視一線的市場調查,但是他們對一線的市場調查做得實在太少,深入得太淺。對公司的發展最有幫助的市場調查不是你問我答,而是顧客心裏流動的心思。這些心思在問卷中會有反應,但是更多的需要有心人以心對心去引發,讓顧客不經意中說出來。

如果你看了這些覺得沒感覺,我們反麵舉個例子你就有感覺了。

我們有段時間經常需要在外麵吃飯,有一次在一家國際上很有名的店吃“比薩餅”。可是馬上問題來了,宣傳海報上看上去很美味的比薩一上來,有些香腸片的邊緣競然都烤焦了。

這個店在客人離開時,會有人邀請填一張簡表,寫一下自己進餐的感覺,我們就直接說了:“別填什麼表了,這個餅上的東西都烤糊了,我們提出來卻沒人理會。”工作人員親切友好地記錄下來,還留了我們的電話。之後幾年過去了,我們也沒接到任何回電,我們給這家店的回報是:之後幾年,再也沒帶客人去那裏吃。

可以說,那個讓我們填表的接待員錯過了一個發展自己的機會。這個公司既然讓顧客填表,就說明很注重顧客的反饋,公司重視的事情就是員工必須做好的事情,所以這個員工應該更多點心思和我們交流。這樣的事情做多了,必然有好的反應再通過填表流回店裏,當她的老板常看到讚揚她的留言時,會用什麼眼光看她?她在作年度年度工作總結時也會多很多“很自豪的工作表現”。

可惜她錯過了,年輕的她還隻會把事情做了,還不太會“完整地做工作”,更沒有意識到“把工作做完美”。

小 提示

發現企業管理上必須彌補又沒補的漏洞,就到了有心人找到發展機會的時候了。

企業管理上很容易出現一些漏洞,比如本節案例中提到的漏洞。這裏再揭示一下這類漏洞形成的內在邏輯——隻要是企業,就沒有誰不想多賣出點產品的。

想把產品賣得好,就需要收集統計顧客的意見想法。

可是這樣一來,一個讓企業頭疼的事情的事情就冒了出來:在市場回饋方麵,企業經常處於有心無力的狀態。企業想做好可是執行的人總是做得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