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對公司的運行機製,你了解幾成?(2 / 3)

於是,那些能主動做這件事情的一線員工,就會在做實事的領導的工作感受裏與眾不同。被領導重視是普通員工升職和升薪的必然通道,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明白。

27.2 這裏有舞台(2)

—在外企工作一定要知道,外企有個門當戶對的法則

如果你在外企找發展,多研究這個門當戶對的法則,就會很容易找到自己業務素質上的漏洞,找到對本企業文化更多的理解點和融入點。

小 提示

在辦事程序很係統的外企,不理解外企文化和融入這個文化,等於耽誤自己的前程。

※ 案 例 ※

“學不到新東西了,是不是就到了該換工作的時候了?”有一次我做完培訓,一個學員這樣問我。我眼前的這個學員看上去很上進,怎麼問這個問題?

我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因為我老覺得可學的東西太多,於是我就問她:“你都學到什麼了,怎麼這麼年輕就達到了學無可學的境界了呢?”

她臉有點紅:“老師你誤解了,我是說我在我現在的公司沒什麼新東西可學了,是不是我再待下去就是浪費時間?”

接著,她就辟裏啪啦說了一大堆理直氣壯、語氣很急的心聲。你看這一段話就能理解到她的內心有多麼理直氣壯。

我問她:“你在你現在的崗位學到了哪些東西呢?”

她說:“我在化妝品公司做培訓講師,每天要講好幾堂課,講得我的嗓子越來越有“磁性”,經常早上起來覺得嗓子有點疼。光潤喉片都吃了一抽屜。因為所有的課我都能講,我想我是不是該換個公司了,應聘個培訓經理或者主管什麼的。”

我問她:“那你為啥還沒應聘去呢?”

她說:“我還沒找到更好的機會。我現在所在的公司也不算差,所以我要跳就跳到知名的外企裏去。人總要越走越高吧。”

我又問她:“那你知不知道知名的外企需要什麼樣的培訓講師呢?”

她愣了愣:“什麼樣的化妝品企業不都是要講那些業務課麼?我都會的。”

我問她:“你一心想到知名的外企去,對吧?”

她很理直氣壯地說:“很多工作都沒那麼複雜,很多人都能承擔的。

我知道她出現了“職場煩躁症”。

以後一段時間,她時常會留言給我,我心想:她的煩躁症持續的有點長啊。

在交流中,我摸清了她的思路,也逐步輔助她理清了她的發展思路,後來她在新的工作思路帶領下,在原來讓她煩躁的公司打開了職業前景,那她是怎麼做的呢?

整理我們的對話,摘錄其中一些關鍵內容,給讀者舉一反三。

我告訴她:“知名的外企有個臭毛病,這個毛病會讓很多優秀的人碰壁的。”

她很好奇:“知名的外企還有臭毛病?”

我說:“知名的外企有個門當戶對的法則,門當戶對的講究比封建社會時期相親時還重。他們做什麼都講究和品牌門當戶對。所以你看到大外企的辦公地點一定是甲級寫字樓,在豪華地段,在標誌性建築裏;你看到外企的業務員都會配很體麵的職業裝和皮箱;你會看到那裏的講師,盡管講的東西缺少實戰指導、不少道理缺乏實用性,但是他們一定是有學曆背景的,所以以你的學曆背景和行業優秀度,你離知名外企需要的培訓講師還有一段距離。”

聽我這麼一說,她有點泄氣,但是可以看得出心裏很不服氣和不甘心。

我說:“我這麼說,並不是說你進不了知名外企,路還是有的。隻不過我擔心的是你對你的講課能力和培訓能力自視過高。”

她有點疑惑:“你的意思是說我在培訓和講課方麵還有很多東西可學?”

自從發現了自己的漏洞,她的工作心態和工作規劃都發生了轉變,接著新的工作思路就帶來她的職場生涯的新出路,那她怎麼做的呢。

她的執行力很強。很快就和她老板談起自己想下基層的計劃,老板像所有的商人一樣看到員工的能力和公司的業績直接掛鉤就很高興,痛快地支持她。

她挑選了兩家公司直營美容院,每個中午吃完飯就去那裏上兩個小時的班。這一下去,她首先發現的不是別人的不足,首先發現的是她的講課內容裏有不少是“紙上談兵”。

她沉下心去深入一線,那兩家美容院的員工進步很快,以前很多人隻學到了美容手法,現在從她那裏學到了美容手感,顧客的滿意度增加了,顧客的流量也增加了。

因為一線實踐多了,老板很快就發現她的講課有更多“實料”。

兩個月後,這兩家美容院增加的業績顯示出來了,按她和老板當初立下的計劃,她拿到了相應的提成。靠汗水和智慧賺到的錢真是好東西,以後她說:“每天工作都充滿了幹勁,講話更多,但是嗓子反而不覺得像以前那麼累了。

說到這裏,你得到啟發了麼?如果你覺得她的工作思路值得你反思和舉一反三,那我們在這裏還想和你多說幾句:走出“職業煩躁症”不會一蹴而就的,總是要多幾個波折才行。

就比如本案例中的她吧,她在找到新工作思路前,一樣出現了幾個波折。

走出職業煩躁症,第一步一定是先看到自己的工作漏洞。可是她陷在職業煩躁症時,心裏的情緒和理直氣壯的心思裝得太滿了,滿得我們的建議和分析都很難進入。如果她一直這樣,那我們真的沒辦法輔助她啦。

後來我們有機會又見麵。

我說:“你講一段,我也許可以幫你分析出你可能有的素質漏洞。”

她不相信自己有什麼漏洞,於是我請她隨便講一點什麼我聽聽。

她講了一段業務課“修眉”。

我說:“你的課有不少優點讓我欣賞到,比如你的聲音和神態像是一直在對著我的耳朵說話,你知道的,三流的培訓講師說自己想說的而不是說聽眾想聽的;二流的培訓講師會說聽眾想聽的,可是他們的嘴是對著空氣說的;一流的培訓講師會說聽眾該聽的,而且是對著觀眾的耳朵說的;”

她很高興:“謝謝老師鼓勵。”

我說:“這些優點有一天站在大外企的講台上也一樣會發光發熱。不過如果你僅僅憑這些閃光點就想進外企業做培訓講師,可能還差一些東西。”

她立即變得敏感起來,問:“還差什麼呢?”我聽得出她不大相信我的話。我能理解,她所在公司很依重她,什麼業務課都讓她講,久而久之就培養起了她的職業自負。

我說:“我是把自己當新業務員來聽的,可是聽了你十分鍾的課,我還不知道該怎麼修眉?”

她說:“講課隻能告訴一些基本原理和經驗,要學會必須反複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