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你說的不錯。我做為一個新業務員能接受你的話,因為學本事是需要這個過程。可是我還假想自己的大外企的 HR 來聽你這堂課,這時我就不能接受你說的話了,我會認為你的職業素養不夠專業。”
她驚訝:“為什麼?我們公司的業務課我是主講。一直都這麼講。我不信還有更多的技巧在裏麵。”
我說:“你別誤會。我說的是外企的HR會這麼認為。因為她們要給公司招的培訓講師需要滿足兩點職業要求,一要講的精彩還要易於複製,而你的課精彩有餘,你的能力卻難複製;二要台風盡量幽雅,因為講師會參與公司的新產品業務發布,講師的講課氣要質要匹配公司的品牌,而你的講課氣質樸實多於華麗和高貴。”
我這麼一說,她像被點中了穴。
看得出她是個很要強的人,她輕輕歎了口長氣說:“所以我想換個公司,我在現在的公司學不來你說的這些。”
我告訴她:“你說的對。不同的公司能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知名外企裏成熟的職業人多一些,和她們接觸,自己的職業成熟度也會進步很快。可是我還想和你說,本事不是別人熏陶出來的,是自己主動修煉出來的。你完全可以給自己設立一個新的形象目標,然後在目前的舞台上有意識地修煉自己。”
她點頭同意了,說從明天開始就像新目標開始挑戰。
我看她要告辭的意思,就提醒她:“我還想提示你一點,我培訓過不少培訓講師,所以我知道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主動修煉自己。不信你過一個月再給我留言,談一談你有哪些方法修煉著自己?”
這段對話,讓她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漏洞,但是她還是沒有立即走出職業煩躁症來,情緒還纏繞著她。
之後有兩個多月沒了她的消息,這種情形我早以習慣,向我谘詢的人多是有了問題就冒出來,沒了問題就潛伏起來。
我忍不住Q了她,問她這兩個月有什麼新心得?我很想她告訴我她已經找到了幾種有效的辦法修煉自己,可是遺憾的是她說的是:“這段時間超忙,不過,還是有時會琢磨老師給的那個建議。”
我告訴她:“你還記得我提示過你的話嗎?”
她說:“記得。”
之後我就沒再和她聊了。
這一次對話對她的職業煩躁症依然沒有立竿見影。直到幾個星期後,她才給我們機會,聽我們介紹一些常用的“工作思路”。
過了幾個星期我收到她的留言,她承認自己不知道怎麼修煉自己。她還說:“我嚐試到兩家知名外企應聘,想聘培訓講師的人原來不隻我一個。不過,我有點不順,一麵後就沒了消息,打電話去問,人家說謝謝我來應聘,希望將來還有機會讓我加盟。”
我說:“於是你現在開始重視自我修煉了?”
她說:“是,可是我不知道怎麼修煉自己。”
我說:“很簡單。因為你已經有了九成的火候,隻要找到了方法,就會成長迅速的。”
接著我介紹她一個方法,我說:“職業分析裏有一個方法看看你能不能堅持,方法是很多職業精英的經驗,隻是不知道能不能跟你有緣,畢竟知道做不道等於不知道。”
她說她一定會仔細體會這個方法,如果合適就一定會堅持的。
我說:“這個方法叫‘與優秀的人感覺重疊’。第一步你去買幾盤化妝行業優秀的培訓講師的光盤;第二步,每天看兩遍,第三,早點看夠一百遍。”
她問:“看一百遍就夠了嗎?”
我說:“當你的言語不知不覺中就用上了別人的一些經典語句,你語調不知不覺地就出現了她們的語調,你的講課氣質不知不覺中就出現了她們的幽雅、高貴和成熟,就說明你看出感覺了。”
又過了半年,她主動讓我看她的講課狀態,。士別三日誇目相看。
她問:“不過我去了一家招聘培訓講師的外企,還是沒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說:“你要的是新前途,所以不要這麼在意外企。我覺得你修煉到現在這個狀態,完全可以在你現在服務的企業裏再上一層樓。”
她問:“可是我雖然業務能力提高了,但是我們老板還是和以前一樣,我的工作環境沒有一點改變。”
我說:“我再介紹你一個職業概念,這個概念你能應用,你一定會在目前的公司裏更上一層樓。”
“真的?”她很高興。
於是我又把前麵提到的那個職業概念拿出來。
“這個職業概念叫把工作思維延長一尺。我知道你能聽懂這個概念,但是我指導過很多人,他們隻能把工作思維延長一寸,希望你與眾不同,能延長一尺。”
她表示一定努力。
我告訴她:“延長一寸很容易,隻要你把你的培訓課程裏那些能直接幫助員工出業績的內容抽出來,然後有意識地培訓員工。延長一尺也很容易,你去和老板提,你把講課的時間減少一半,把另一半時間用到一線去,陪一些一線人員一起出業績。”
之後就有了她和她老板提出的“下基層”的工作思路,也因此,職業新出路出現了。
說到這裏,就給本章內容做個小結——為什麼對企業運行機製多了解一點,能幫到自己找到“發展點”呢?
在工作總結中,我們發現:員工不是不想被領導關注,隻是不知道怎麼能讓領導關注,所以這一節的經驗應該對很多員工有啟發。
說到這裏,就想跟感興趣的朋友多說一句:當你對此體會出味道後,就可能感覺到新的職場大門要對自己開啟了。
因為你發現了一個職場裏的密碼:如果你能深入到顧客、客戶的心思裏,職場裏有些工作是非你莫屬的。
下麵,再換個角度解釋下這個密碼為什麼存在。
越大的領導越會明白深入顧客的真實心思,對企業修正方向是必不可少的,於是這件對業務員來說很小的事情,對企業經營管理卻是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但是這個世界明白道理的人太多了,做道理的人太少了。
我們研究過大批管理幹部,發現讓他們這些人深入顧客的真實心思,很困難,即使他們的素質再高也難做到。
做不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崗位和顧客深度交流的機會少得很,很難培養出對顧客的心思敏感洞察的靈性,這個靈性是需要直接和顧客打交道的人才能捕捉到的。
所以此時在一線的你就有了一個成績點,一個隻有一線員工才能做好的“工作出成績點”:搜集顧客的真實心思。
所以,如果你是個很想在職場裏有奔頭的基層人員,在這一點上多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未來。職場裏如果有出成績密笈的話,這一點絕對稱得上“密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