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找舞台,必須避開領導的“不喜歡”(1 / 3)

——這一點,對打開工作前景很用得著

總結我的學員出現的職場問題,發現一個很值得重視的現象——一些人工作十幾年了,還沒弄明白在職場發展中經常起作用的邏輯:領導的手下就那麼多人,他要展開工作必須依賴得力的下手。

所以領導不喜歡我們,就一定會喜歡別人,於是發展的機會就會給別人。因為這個邏輯,於是在職場困惑中,較突出的一類就是不會與領導相處。

職場經驗不多的人很容易在與領導相處時,掉進最容易出現的誤區裏。接著,在不知不覺中觸動了某些領導的不喜歡。

小 提示

如果你經常和領導共事,總結領導的“不喜歡”,對打開職場前景很有用。

28.1 撞進領導的“不喜歡”之一

—年青人常會無意中給領導添難題

職場經驗少的人常出現一個思維誤區,以為別人會討領導的歡心所以得到機會。實際上,職場裏有個更常出現的法則:領導喜歡的人不一定是討他歡心的人,而是少讓他心煩的那個人。

小 提示

職場裏,我們常會做出一些不經意間讓領導心裏不舒服的事情,這點很值得想找出路的人的重視。

※ 案 例 ※

我以前的學員中,有一個剛畢業沒多久的小青年。

他的領導對他很看重,希望他插手基層的工作,做這做那。

可是當他按著去做的時候,發現其他部門的人根本不買帳。

他一點沒意識到他的前麵即將出現一個拐點。

因為沒意識到,於是他就把基層的情況反饋給他的領導,領導開始還比較熱心,鼓勵他繼續。

這一鼓勵就等於把缺少經驗的他推向了“拐點”。

受到鼓勵的他更像一頭出生牛犢,敢衝敢闖,對基層出現的問題直接進入。沒想到問題一下子多了起來,基層的老油條們不買他的帳,有的笑嗬嗬拍拍他的肩膀啥話也沒有,有的根本沒心思招呼他。

他又把這些不順心反應給領導。

之後,領導就很少交給他事做,也很少跟他再交流。他再見領導時,總是見到領導臉上那個職業化的微笑,或者擦肩而過,來去勿勿。

他一下有了兩頭兒不自在的感覺:“領導那麼重視培養我,怎麼突然一下就不理我了呢?”

[案例解答]

這個年青人的做法是典型職場大忌:天下的領導都希望部下能積極主動做事同時又不給自己添麻煩。

當一個部下主動做事的積極性很大,可是鬧得領導煩心,這個時候領導就會為躲閉煩心事而躲避我們。如果我們這時還不能做點得力的事扭轉領導的態度,那以後就少不了啃“雞肋”了。當工作變成"雞肋"時,我們的工作就會很煩。

這類的例子在職場裏並不是個別,是很常見的。

有個學員被老板派出去考察新開的五星級大酒店。老板的意圖很明顯,考察新的大酒店,學一點人家的優點用在自己酒店裏。

顯然回來後老板是要問結果的,而且老板聽彙報的習慣是“倒金字塔”,先聽最重要的話,然後聽次重要,以此排序。

可是,這個員工帶兩個同事考察回來後,剛好老板出差,錯過了正式彙報的機會。

不巧的是,過了幾天老板回來,路上碰到她,隨口就問考察的事情。

她就毫無章法得說開了,她的思路一點也不符合老板的工作思路,老板沒說什麼就走了。可想而知,老板嘴裏沒說,心裏就沒說麼?以後恐怕再有任務就會選擇別人了。

從這兩個例子裏就能得出一個職場常用的法則:

隻要上班,就要被領導安排任務。如果能把任務做完整,領導就會關注我們;如果能把事情做完美,領導就會重視我們;如果我們的做法不合領導的思路,領導就會看低我們。

28.2 撞進領導的“不喜歡”之二

—領導覺得我們眼光淺,格局小,而我們內心還覺得自己很強大

外企裏有種崗位很迷惑人,在哪裏有一些錢可賺,有多餘的時間,工作壓力又普通的那種崗位。有不少畢業生都喜歡考慮這樣的崗位,因為這樣的崗位會讓你似乎活得不太忙碌又很光鮮,至少你的對象和對象的家庭不會覺得你經濟上靠不住。

我過去和谘詢者說這句話時,很多人一定會是這種反應:“還有這好事?”即使嘴上不說,心裏也一定這麼想。有這種反應很好理解,因為大學生在學校的圈子圈了四年,這四年醞釀的誌向、欲望都已很濃烈,於是心裏最向往的企業模式當然是:有發展,又錢多,自我空間比較大。可是很多學生對職場中的現實也知道得不少,時常會心生鬱悶,這樣一對比,外企裏那些有錢賺又空閑的崗位就更讓人心生向往。

那麼這類崗位是什麼樣的呢?

※ 案 例 ※

有段時間,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要路過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接著就會順理成章地到某些高級賓館去住。因為那裏有某些外企的辦事處,那裏經常有業務員要出差或者回公司總部彙報,於是空餘的房間總會有。

因為我的職業關係,我有時會找時間陪一些朋友去“上班”,看看他們整個工作流程,這樣一來,就發現原來“外企中還有這樣一種有錢賺、時間閑、工作壓力一般”的工作。

看到這裏有人可能會問:“這類工作肯定是稀缺資源,能做這類工作的人肯定不容易是我?”

不是的,這類工作離不少人都很近。

比如說我跟蹤的這類朋友就是在某些外企大藥廠做市場推廣,他們畢業後就被選到這類公司的銷售部,然後被分派到各個城市的辦事處,每天的工作就是跑醫院,找一些拜訪的借口和醫生熟悉熟悉再熟悉,搞一些活動和醫生交往交往再交往。

這類企業待遇不錯,一上班就給每個人做那種看上去像場麵人的工作西裝,配備很向樣的工作皮箱;收入也不錯,特別是交通費裏能省不少;交際費裏能摳一些。

為什麼這類企業會給一些畢業生這樣一個“休閑”式的工作?理由相當地簡單,因為這類公司是需要自己控製市場的,所以他需要一些員工幫助公司把公司的運行步驟貫徹下去,於是就會找一些氣質、素質都比較適合市場的畢業生,再把他們包裝得有點檔次,然後去市場忙碌。

想想看,一個城市再大又能有多少業務單位?等到業務單位熟悉了,接下來的時間就會相對多出來。

這類工作的業務員與其說是在開拓公司的市場,不如說在把公司的技術、策劃、品牌等優勢推行下去,各個大公司的模式大同小異,於是這些人就經常有跳槽的機會,這樣一來,公司對業務員就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他們隻要業績目標完成了,就對他們私下裏的閑散也是不那麼追究。

這樣的背景就造成了“待遇不錯,時間有餘,壓力一般”的崗位。

這類崗位肯定是“小眾”崗位,但是說“小”也不算太小,想想看,中國這麼大,一個中等城市至少也要有二位業務員吧,如此,一個大公司的銷售部至少也要有上百人,每年填補的新丁也該是一成,如此算來,所有大公司每年對新畢業生的需求也是用萬來計。

這類崗位對員工的要求有幾個特點:一是專業對口比較突出,這樣做倒不是因為專業對口的人業務能力強,而是公司的品牌必須要求這麼做。專業對口還有第二個好處,那就是在行業中,校友可以產生千絲萬縷的聯係,對業務可能有些關聯,最小的關聯就是給聊天多了套近乎的機會:“啊,想不到咱們還是校友呢,說來你也是學長,多向你請教啊哈哈。”接著第二個關聯就是:“你的老同學介紹我認識你,我們也是校友。”如此等等。當然這些都是小關聯作用,真正的妙用需要等你業務開展後才會知其天機。二是態度比很多顯得親和,說話主動,當然這兩點沒什麼可解釋的,老業務都知道這兩點是業務員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我們在行業內稱之為“像水一樣的為人”,把別人林林總總的態度都給包容、融解,見縫插針、隨機而動等等。

說這些不是誘惑大家往這類公司這類崗位上削尖腦袋去擠,是想告訴大家:“一旦選擇了這類企業這類崗位”可能出現的幾個“壞處”,這樣的壞處就會引起我們的反思,因為這樣的崗位拿到比同齡人高的收入是容易的,要賺點大錢是比較困難的;最大的壞處是很可能一晃就畢業數年,才發現這樣的崗位學到的東西並不多,升職的空間更是很難打開,一旦結婚想調回總部所在地去很費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