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提示
這個習慣一定是工作中最有實戰價值的交流習慣。
如果你還沒這個習慣,工作中一定多遇到很多人為的煩惱。
※ 案 例 ※
去年有位企業的技術總監遇到了困惑。他的工作一直比較順利,可是當他的職位升到技術部門的領導時,就開始心情不順。他對我說:“當現在還不如當工程師的時候順心,那時隻要認真搞研究就好了,可是現在呢,貌似很不錯,配了車,配了專門的秘書和辦公室,可是心情時常不好”。
他這樣的情況很常見。我告訴他問題貌似很難實際上很好解決。因為他做技術時是和科研打交道,而現在做了領導,要經常和其他部門的領導等人做溝通,協調想法,於是他就發現與人有效率交流是件煩心的事。
我給他開的藥方是:“按著這兩條做,就會有效果,這兩條是職場交流的根本法則,很簡單,但是容易忘:”
藥方:一是,在和同事交流意見時多給耳朵少給嘴;二是,不要在別人說話時表麵上聽實際上心裏急著想說自己想說的話。
他是個很聰明的人,有了辦法一點就透。
接著我們給他開了第二個藥方:學習使用溝通表格,在企業裏不會設計溝通表格的領導是不會得到很有效率的溝通的。
有意思的是他在搞科研時設計過很多的圖紙,做過很多的實驗表格,但是怎麼設計溝通表格就有點一竅不通。
後來我給他建議後,他很久沒來再找我。
我想隻能是兩種結果,一是我點出了他的弱點,他傷自尊了;另一個是他的工作新習慣養成了,順利了,不需要我了。
這個藥方我經常會開給其他人,不少在職場裏有一些閱曆的大小領導都從中受益。比如有一個學員是負責企業內勤的,因為他為人很兢兢業業,脾氣又好,於是手下都很喜歡他,有事情都沒有距離,隨時和他交流。久而久之,他很累,心一累就沒心情聽下去,這個習慣很快就帶來了負作用,在和同級別的同事交流時,他也會習慣性地應付。於是不少怨言轉彎抹角到了老板那裏,弄得他心裏很不舒服。
別的部門領導對他有怨言,就引發了手下積累的不滿,於是更多的閑話時常傳到他耳朵裏,鬧得他很不舒心。
有人勸他改變管理風格,建立自己的威信。他嚐試了下,結果弄得四不像。
我給他開了上麵的藥方,並告訴他:“管理風格要和自己的性格相符,這樣每天的工作才會舒心。”
他按著藥方去修正自己的交流習慣,並且及時把對話中的要點整理記錄。手下重新喜歡上他。
說到這裏,用我過去的一個經曆來位本章內容做個小結——想到本章的幾個案例,一個經曆就跳到腦中來。
那時我也才工作兩年。有很多的想法和很強的上進心,心裏總有股勁想找到出口。有一天,我覺得機會來了,集團公司來了一位海外客人,因為和管理培訓業務有關,於是我有機會為我們的女部長作陪。因為客人的級別有點高,於是我們集團公司的老板有了動力共進午餐。開始我很謙遜,很老實地陪著,認真聽著他們的談話,這是本能的做法。可是聽到客人問起集團公司的係統培訓的情況,而老板和部長都有點哼哈說不清晰,我脫口而出我累積已久的見解:“培訓最難的一個環節是老師講的精彩,學員聽不到可操作性強的內容;培訓最容易忽視的內容是老師按自己的經驗講,學員心裏想的是什麼老師並沒有事先了解;培訓最難做難實現的內容是老師以為自己講到的職業規劃很有用,實際上學員得不到一對一的輔導是沒有實用的規劃可言的。這些我們領導都在研究,我們也都在做。”
飯桌上,大老板和部長還有客人很和善地聽我滔滔不絕講了一通。我覺得他們說不明白的我都說明白了。
下午上班時,帶我成長的主管領導從外地回來了。主管領導是個職場上閱人無數的職場規劃顧問,也是工作思路豐富的培訓專家。有人私下裏稱其為職場的“萬金油”。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被總部從分公司借調到培訓部,“萬”老師剛好是我們的師傅。
我習慣性地把他出差後公司的見聞彙報給他,他聽到我中午的“莽撞”時,眉頭皺了皺。我立即意識到了問題:“我是不是說多了?後來我也覺得說的有點多,所以才講了幾點就趕緊收口了。”
“萬”老師說:“幹培訓公關類工作的,將來還有很多機會陪領導。你知道陪同領導時,你要把握的關鍵點是什麼?”
我說了一大堆:“領導是紅花我是綠葉、替領導擋酒、別說錯話給領導丟臉、別讓領導走在我後麵,胡子要刮鼻毛要剪,如果是女的不要讓身上的香水味引得領導和客人犯了過敏性鼻炎。”
“萬”老師輕輕搖頭:“你記住,領導之間說話時,做陪同的人永遠不要顯示自己有獨特的工作思路。”
我想了想說:“我能理解您的叮囑,可是我還搞不太懂為什麼?”
“萬”老師說:“你在職場時間太短了,長一點就能明白職場裏是分氣場的,隻有有氣場相融的人才在相互自由說笑。你不屬於老板和客人那個氣場的,所以你一插話,人家就覺得唐突。”
我傻傻地問:“可是他們三個都對我很和善。”
“萬”老師敲了我的頭一下:“你傻啊,那個級別的人都那樣。你沒去過我們和日本人合資的那個公司麼?那些日本人動不動就鞠躬,你知道他心裏想的是啥?”
聽這話我有點著急:“那怎麼辦?我已經在飯桌上插話了,啊,我想起來了,好像部長看我的表情有點不自在。”
“萬”老師說:“你還想不想下次再有陪同時,部長還願意帶上你?”
我老實說:“想,和公司高管見麵多了,以後辦事容易。”
“萬”老師說:“那你就想辦法挽救吧。”
接著”萬”老師留給我一道反思題一缺少一技之長的員工容易分三種:
一種是給企業打工,一種是個老板打工,三是給自己感覺打工。
給企業打工,容易讓自己的努力事倍功半;
給老板打工,容易讓自己的努力有的放矢;
給自己的感覺打工,容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問:自己適合哪一種打工?
一邊看反思題一邊想我的事,我的思路有點找不到北。
“萬”老師指點我:“你直接去找部長。到了跟前,不要道歉,最好直接問她:我第一次陪大老板會見客人,你幫我總結一下好嗎?我今天哪點做得對哪點做得不對?”
我聽明白了,也按著”萬”老師話中的關鍵點去做了,部長也沒多說什麼。“萬”老師知道了,說:“做事要懂得做完整,所以有挽救比裝著沒事要恰當。”
接著他提醒我:“行了,這事就算告一段落了,以後再有陪同可別這麼傻呼呼的,沒有哪個領導會喜歡不懂事的手下。”
“萬”老師說對了,幹我們這一行的要經常給領導做陪同,不知道陪同需要注意的關鍵點,就會容易突然間忘了自己的身份。
寫此書時,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於是和我的學員們談幾點體會,也把這些體會摘錄於此,與書友們共勉。
新的一年是出成績的一年,如果你覺得自己出成績的過程不是來自轟轟烈烈,大概就需要重新審視常見的小事情裏的價值點。在職場裏,價值點通常在這兩個地方:
第一,工作的關注點不再隻是一個整體,而是由一係列關鍵環節組合而成的組合體,自己在哪個關鍵環節上薄弱,所以就是工作的新方向和成長點。常見的問題是,我們無心去把自己的工作分解成具體環節。
第二,為自己的工作設置影響點,影響點也就是能釋放自己影響力的點。這個點有兩個內容不能少,一是對企業的效益有直接關聯,二是對別的同事的進步有榜樣作用。
如果是處於創業想法中找出路的書友,這裏提一句共勉的話:找創業的點,與其是找項目,不如是找與該項目相關的成功的規律和失敗的個性原因。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新的一年奮鬥在正確的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