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風向——企業呼喚品牌型員工

有十年左右,我們經常要和各種企業領導交流,有兩段話一直印象很深。

一句是一位海歸老板的話,原話是:“國內有很多優秀的人為什麼冒不出來?其實大家已具備了90%,離出成績就差那麼10%!”

另一句是位職業經理人的話:“我看到很多人,他們的能力常常就像是一堆原料,如果能加工成成品就大有用處了。可是我們又沒那個精力,企業暫時也沒那個機製,他們要是自己能意識到就好了。”

因為印象深,於是會經常去想:為什麼會這樣?”

等我成了職場顧問,為上千人做過谘詢,就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多的認識。我發現在關鍵點上多做一點,就會給企業貢獻多一些。接著,就會讓自己打開職場前景。

但是,這裏有一個新矛盾:員工在工作中容易找不到關鍵點,企業老板又最希望員工多抓一些關鍵點。

因為這矛盾,於是鬧得員工心裏常鬱悶。很多普通員工的心裏一鬱悶,就想換心情:“老板又不是老伴,俺想什麼時候換就什麼時候換。”

企業為此很難受:“員工換心情的辦法怎麼總是先換老板?為什麼就不能靜下心來在企業內部找出路?可憐啊,我付出的培訓費?可惜啊,我白對他們說的那些美麗的前景啦!可歎呢,我想培養他們,他們竟然當我是自作多情,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甩我就像丟一袋垃圾!!真想大吼一聲:有沒有搞錯?!”

員工鬱悶時不在企業內部找出路,總是想外麵的天空更寬闊,這也是有多種原因的。其一是:

在自己熟悉的崗位上,很多人會長時間沒本事升工資。但是有的人會很自豪地發現:咦,俺可以巧妙地在應聘簡曆上給自己升個官?!可以靠跳槽給自己加些薪?!能這樣那真是太好了,幾次跳下來,自己不就是企業高管了嗎?但是跳槽不久,就發現問題來了,因為新崗位常常有了小名叫“幹不久”,或者叫“加班累死人”。所以有經驗的人都會這樣提醒小年輕們:“別輕易跳槽,能在自己的熟悉的企業找出路才好,至少比在外麵動蕩好得多。”

上麵的情況年複一年在各個企業裏上演,大批的年青人在這樣的心情徘徊。企業不願意這樣,因為成本太高;員工也不願意這樣,因為代價太大,於是這種矛盾就注定了企業特別需要一個機製,批量生產品牌型員工。

那麼,什麼是品牌型員工呢?

就是那種“不管在什麼崗位,都能堅持為企業探索新價值點的員工。”

有些員工能主動朝品牌型員工方向修煉自己,但是,還有很多員工覺得自己做不到,需要企業幫把手。於是,職場裏就有了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普通員工骨子裏都藏著一個願望:都想早點改善生職場前景,都想在企業裏能多點成長、早點成熟、快點成功;而多數的老板的骨子裏也藏著一個願望:老板比員工本人更希望員工能做到這三“點”,最好自己的員工能多學到一些實戰作用突出的工作辦法,相互之間還能傳播一些工作經驗。

曾聽一位老板說:“企業不把口碑、品牌弄響亮就很難活得好,員工更是如此啊。可是一眼望下去,見不到幾個員工在把自己當品牌打造?”

其實,普通員工離品牌型員工並不遠。隻要能把工作做出品質,就會成為品牌型員工。本書中案例裏的員工無疑是“把工作做出品質、把自己做成品牌”的代表。

企業老板特別喜歡品牌型員工,這些人是企業的戰鬥力,是聚寶盆。

企業裏特別需要“職業人品”、“職業人格”突出的人。這些人是服務業的靈魂,是團隊裏的榜樣成員,是企業正氣的代表。這些加在一起是中國偉大文明複興的重要力量,因為企業是國家發展格局中的主題,企業正氣充足,企業的文化能提升文明程度,祖國的偉大文明複興的願望才會得到踏實地實現。

所以企業批量生產“品質型”,“人格型”員工,是企業的大事情,更是國家的大事情。

然而願望歸願望,現實是現實。

生活中覺得自己人品不錯的人很多,職場上,能把“做人的品質”反應到“做事的品質”上的人卻不是那麼多。於是,企業就很想解決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