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朋榮還認為,“小狗經濟”是勞動力經濟,而勞動力資源是中國最豐富的資源,溫州人所走的路,正好吻合了中國要做“世界工廠”的定位。
莊吉服飾公司前董事長陳敏曾經提示了“如何不花一分錢開店”的奧秘。
她說:“溫州人的許多生意經都是其他人學不來的,這主要因為溫州人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很強,緊密相連的人脈孕育了許多商機。
“目前遍布全國的1萬多家專賣店是溫州服裝深入市場的捷徑。我們的辦法是充分利用在外經商的溫州人的資本發展專賣店,惠而不費。以莊吉集團為例,目前除了在溫州本地自建3個專賣店以外,沒有再為營建其它200多個外地專賣店掏過一分錢,但卻從近年的專賣店加盟費中取得了500多萬元的收益。如果要自己建立這樣一個經營體係,一問專賣店至少要投入50萬元,200家就需投入1億元,這是莊吉集團無法承受的。
“無處不在的溫州商人為莊吉品牌的推廣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隻要做好廣告、把品牌打出去,製定操作性較強的區域代理製,就會有溫州老鄉主動上門要求承攬某一地區的代理權,並主動出資建立專賣店。他們往往熟門熟路,很容易打開市場,無需生產企業自己去操心。大部分的溫州服裝企業都采用這樣的方法,風險小收益好,這就是有溫州特色的服裝推銷之路。
“當然,我們也不會虧待了同鄉。產品毛利的50%都由代理商賺取,這其實是他們願意投資溫州服裝的真正內驅力,而對於我們這些服裝生產企業而言,就需要不斷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這就是溫州服裝業塑造品牌的內驅力。”
可見,溫州企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脈網絡,依靠溫州人互相幫助的抱團精神,而溫州人正是一群深諳交際的商幫。
家人、親戚、朋友、同鄉,從血緣到地緣,溫州人喜歡這種建立在親情與鄉誼基礎之上的合作型工作模式。溫州人走到哪裏,就會將他們的同鄉會、聯誼會、商會帶到哪裏。
溫州人是出了名愛紮堆做生意,他們是非常團結的,在全國各地經商的溫州商人,幾乎都可以找到當地的溫州商會。
溫州人自然有自己樸素的道理:“一個人做事不賺錢。大家一起做事才賺錢。有錢要大家一起賺。”
西安蓮湖區西大街有個南方印刷標牌禮品城,60多家店的經營者有三分之一來自溫州,主要銷售銅牌、徽章、標牌等及蒼南、平陽等地生產的禮品。
黃克寧、張玉明和侯傳進三人都來自溫州地區,“為家鄉禮品行業發展多出一分力”是他們的共同想法。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商量怎樣做生意的事情。
張玉明兄弟姐妹七人全都做禮品生意。1992年3月,在親戚的幫助下,他帶了幾位老鄉將老家的生產設備拉到大西北,成立了張玉明標牌廠。
經過10來年的發展,標牌廠已經發展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禮品生產企業。
“在西安,禮品生產的有關配套條件不夠齊全,一筆10萬枚的徽章訂單,僅憑一條流水線根本無法在一星期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生產,數量再大些的訂單當然更不敢接了。”
張玉明覺得平陽老家的“中國商務禮品生產基地”更能滿足市場需求。他說,單單一個徽章生產就有腐蝕、焊別針等十幾道工序,如果將各條生產線分配到老家各企業,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能幫平陽的禮品生產拓寬銷售市場。2004年,張玉明毅然放棄自己在西安的生產企業,轉手開發起銷售市場。
侯傳進的想法與張玉明如出一轍。“蒼南是‘中國印刷城’,也可以作為西安印刷業市場的一個大型‘生產車間’,拓寬市場的同時也增加老家企業的產量、產值。”如今,侯傳進已經加入到了市場開發的行列中。
“我們除了管理市場外,每天的任務就是采集樣品、聯係客商,遇到難度較大的訂單還要跑回老家指導幫忙。”放棄苦心經營十幾年的禮品生產企業,黃克寧並不覺得可惜。“以前,由我們各自企業單獨來滿足西安的禮品生產需求,實在有些困難。這個投資100多萬元的禮品城,其實是對這裏禮品市場資源的整合,‘生產車間’被‘搬’回老家後也使生產能力得以整合。”
溫州人的抱團打拚例子多得舉不勝舉。2004年6月,由奧康集團、神力集團、法派集團等溫州九家民企組成的中瑞財團正式掛牌,在探索聯合的路上,跨出重要的一步。
中瑞財團控股有限公司是由溫州九家實力雄厚且在各自所屬行業領域處於龍頭地位的民營企業共同出資、發起設立的,旨在積極探索中國民營經濟全新發展和經營模式。而在此前,溫州的鎖具、家具、閥門等很多行業也組建了各種形式的聯合體。
正是因為溫州人愛抱團打拚,所以他們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商品、鞋子、服裝等行業,都做到了全國首位。
溫州人語錄:
在世,不能和天鬥;在家,不能和老婆鬥。鬥,就不和諧,就無法發展。
——人民電器董事長鄭元豹
6.團結起來賺大錢
致富思維:
窮人:天上不會掉餡餅,別人如果有錢掙,為什麼要拱手相讓?我不相信有這種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