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溫州人和你不一樣的手段(1)(1 / 3)

過去在國外的時候,靠勤勞就能掙錢,但現在光肯幹不行,還得靠頭腦,缺少經商智慧就不可能適應現在的激烈競爭。——法國華僑華人會名譽主席楊明

1.舍小我,求大我

致富思維:

窮人:做生意就要時刻想著怎樣賺錢,能賺一塊是一塊,隻要是自己的利益,就要據理力爭。

溫州人:做生意不能總想著自己賺錢,能賺10塊錢的生意,賺6塊錢就行了。其他4塊分給別人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雙贏”。這樣,別人在賺錢的時候也會想到你,你的賺錢機會就會越來越多。

做生意就要想著怎樣賺錢,這話一點都不假。但是,怎樣賺錢卻是有竅門的。有些人的眼睛總是盯著錢,總是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結果往往得罪了顧客,氣跑了客戶,影響了以後的生意,這真的是因小失大呀!

溫州人的想法卻不一樣。在他們看來,做生意看重的是長遠,錢是賺不完的,要給自己留下良好的口碑和信譽,要讓生意主動來找自己,這樣就不怕沒有生意可做了。正是由於有了這種想法,溫州人在麵對明明是吃虧的事情時,才總是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把吃虧當成是一種投資,並把它當成是一種經驗。

寧波大世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波溫州商會會長陳正光講過這樣一件事:

“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商品流通還是比較落後的,應該說那時候做生意比較好做。我到了寧波,三個人把幾樣東西都買好以後我們開始把它們裝進輪船。突然碰到一個自稱是桃花島人,他說他有非常好的目魚幹,就是吃的目魚幹,我們幾個人貨進好,剛剛還剩下幾萬元錢,就決定進貨。我讓他們去裝貨,我們把這些魚都買了下來,大概一共4000多斤。重量都稱好,錢付好後,我感覺這4000多斤好像量不夠。我就重新稱了幾袋,後來發現4000斤其實隻有1900斤。”

一次生意就被人騙了2000多斤,這是許多人都無法接受的。但是,陳正光卻想得很開。他認為,既然是做生意,上當受騙、吃虧損失都是很正常的。隻要自己汲取經驗,著眼於長遠的發展,就當交點學費學習做生意的方法,這也是很合算的。

他說:“有些地方我都吃虧了。用一句寧波話來說,吃虧就是上算(合算)。從這個角度來說,因為我們前麵做過很多的事情,所以無論是失敗還是吃虧,我覺得都是上算的。”

美國耐克公司創始人菲爾·耐特說過:“有時候,能吃虧就是福,會忍退就是成功。”許多溫州商人都深諳其中的道理。

有一位溫州籍商人劉老板,在陝西銅川開了家機電設備公司。

有一次,一個老客戶來買電器配件,遺憾的是,劉老板找遍了公司的庫存,就是沒有找到這個配件。但是,這位客戶著急得很,因為拿不到這個配件,他所在的企業就要麵臨停工。而停工一天的損失將多達5萬多元。

看到客戶如此地著急,劉老板一邊安慰客戶,一邊承諾:一定在一天之內把貨搞到。

客戶剛走,劉老板便親自出馬,打的直奔西安供貨方。誰知西安也沒貨了。沒辦法,他隻好連夜乘飛機到杭州,然後再叫車趕往溫州老家。

回來折騰一番後,已經是清晨四五點了。劉老板不顧饑餓與疲勞,又在溫州聯係相關的生產廠家。結果,在連續聯係了十幾個廠家後,他終於找到了這個電器配件。

拿到電器配件後,劉老板火速打車直奔溫州機場,連下車看望一下父母的時間都沒有。

第二天,當他把貨準時地交到客戶手中時,客戶感動得難以言喻。

但是,這次生意對於劉老板來說,卻是一樁賠本的生意。因為一個配件才300元,利潤也就30元,但是劉老板卻付出了3000多元的交通費。

當然,從表麵上來看,劉老板虧了好幾千元,但是他卻得到了客戶的信任。第二天,客戶所在的企業就敲鑼打鼓地送來大匾,還帶上了當地的媒體來采訪劉老板,宣傳他這種一心想著客戶的事跡。

就這樣,劉老板吃虧待客戶的消息在業內廣泛流傳,劉老板的生意自然是越來越紅火,得到的財富自然也遠比區區幾千元的損失要多得多。

上海安信地板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盧偉光也是一個敢於吃虧的人。憑借自己獨特的眼光,盧偉光用自己的利益換取了今後的發展。

那次事件發生在2001年。2001年,盧偉光在巴西做了一次賠本的生意。這在許多人眼裏是很不可思議的,但是盧偉光卻並不這麼認為。

“我早就聽到了亞馬遜叢林的呼喚,那些木頭是有生命的,它們有細胞,會呼吸,還會說話。”盧偉光說。為了木頭,盧偉光還真的是付出了很多。2001年春節前夕,因為市場被普遍看好,很多亞洲商人都增加了訂貨量。但按照傳統的習俗,絕大部分裝修工程在那時候都停工暫歇了,沒人買貨,這樣,商家手頭的現金一下子變得十分拮據。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印尼盾暴跌,1美元本來兌換8500印尼盾,這一下子跌到了1:13000,大部分供應商都轉向印尼采購,從而停止了從巴西采購。

當時的盧偉光也非常猶豫:如果按照原來合同中規定的彙率從巴西訂貨的話,自然能夠贏得巴西人的尊敬和喜愛,今後就能夠得到更優惠的價格,但貸款利率和彙率損失的總和,折合起來要虧損1700多萬元人民幣,這幾乎是當時盧偉光一整年的利潤;可是如果毀約的話,自己這3年在巴西辛苦經營的渠道和信用都要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