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錢金波先投入20萬元與溫州電視台合辦了一個“紅蜻蜒之旅”欄目:隨後,他又開辦了“紅蜻蜓獎學金”、“紅蜻蜓美食文化”、“紅蜻蜓文化家園”、“紅蜻蜓少兒節目”、“紅蜻蜓明星足球賽”、“紅蜻蜓杯山水畫比賽”等電視欄目:接著,“紅蜻蜓·紅五月”大型文化係列活動又給紅蜻蜒企業的文化增添了一道風景線。到1995年底,創辦了才9個月的紅蜻蜓創下了3000萬元的驚人產值,利潤高達168萬元。
1999年,錢金波發現具有5000年曆史的中華鞋文化沒有得到與其相應的關注。於是,他留心收集各種鞋子及與鞋子相關的文化,諸如鞋子與戲曲、鞋子與歇後語、鞋子與笑話等。於是,他的專賣店裏出現了“鄭人買履”、“隔靴搔癢”、“臨時抱佛腳”等雕塑,鞋文化得到了弘揚。錢金波說過一句話,在紅蜻蜓專賣店裏,你可以不買鞋,但你可以了解到“三寸金蓮”等典故的由來。
1999年10月,錢金波有幸認識了葉大兵先生,他是民俗研究所的所長,專門研究民俗文化。葉大兵對錢金波說:“我對鞋子也抱有非常濃厚興趣,它也是民俗研究的一部分。我現在已經準備了幾十萬字,有很多的材料都是反映鞋演變的曆史。”錢金波一聽,感覺好像飛機上掉下一個錢包,被他撿到一樣。於是,他跟葉大兵先生一拍即合,很快就設立了全國第一家專門的鞋文化中心——紅蜻蜒鞋文化研究中心。
紅蜻蜓鞋文化研究中心收藏了大量的鞋子。錢金波對鞋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不管到哪裏,他都要購買一些形貌奇特的鞋子回來。他說:“我每一次出差到一個地方,都要到古玩街那裏去看看。如果發現一雙有趣的鞋子,我都會非常驚喜的,好像比訂了100萬的合同還要驚喜。有一次,我們到澳門去,我發現了一雙清代的用生皮做的高筒釘靴,自己估算可能要兩萬塊錢,我感覺這雙鞋非常的古老,非常的好。一問居然才五千塊,就把它買回來了,而且非常欣喜。”
2001年5月,紅蜻蜒集團建成了中國第一家中華鞋履文化館。展館收集了300多件從先秦到民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鞋履。
走進中華鞋履文化館,你不僅可以欣賞到愜意的秀鞋、三寸金蓮,還可以欣賞到先秦的鞋履、明代的軍鞋、清代的花盆底鞋等等。
2002年,紅蜻蜓又摘取了“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對此,錢金波說:“是文化之力托起了紅蜻蜓。”
為了更好地宏揚鞋文化,錢金波和葉大兵先生一起將曆代鞋履文化資料彙總起來,編撰成我國第一部《中國鞋履文化辭典》由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錢金波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鞋文化第一人”。
短短幾年時間,紅蜻蜓在文化方麵已經投入了1000多萬元。曾有人這樣問錢金波:“你現在所做的一切,到底是為了賣鞋還是為了弘揚文化?”錢金波語出驚人:“在我的眼裏,文化和鞋子已經相融,並不存在賣什麼的問題。”
錢金波說,名牌產品的背後必須是文化,文化承載量越大,其效益釋放量也就越大。如今,紅蜻蜓已經飛入千家萬戶,在國內擁有三個開發設計中心、五個生產基地、八個銷售中心、四十多個辦事處、兩千多家專賣店和店中店,紅蜻蜓已經成為“中國鞋都”的一麵鮮明的旗幟。
許多專家、學者在接觸了“紅蜻蜓”後,經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歎:
“紅蜻蜓是詩與音樂孕育的品牌,有著自由、火熱、奔放的靈魂。”
“紅蜻蜓不是熱烈的太陽鑄成,就是清澈的月華締造。”
……
2002年5月,錢金波在西湖見到了金庸大俠,金庸笑著對錢金波說:“你以文化出招,叫‘飛龍在天’,果真厲害。”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一個好企業要有穩定的核心理念才能穩步發展,它的地位之崇高要如教義之於教徒一樣,在這一點上我們隻要看看那些著名的公司就知道了。柯林斯寫過一本書:《基業長青》,專門探討什麼樣的公司才是高瞻遠矚的公司。一個可事業常青的公司,企業文化起了很大作用。
對於企業來說,要把文化理念融入到產品中,使產品具有自身的個性特點,並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成為消費者共同的價值取向。
溫州人語錄:
價格的差距,也就是文化的差距。——紅蜻蜓集團董事長錢金波
設計和工藝可以克隆,文化不可抄襲。——紅蜻蜓集團董事長錢金波
一個企業家,不但要懂管理,同時還要懂文化。——莊吉集團董事長鄭元忠
13.把企業做到全世界
致富思維:
窮人:能夠在國內做大做強就已經不錯了,賺點錢讓生活過得好一點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