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傑出的君王都是善於用人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也在用人方麵為大家做出了典範。
劉師立本來是李世民屬下的一名親衛,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因參與誅殺原太子李建成有功,加官進爵升至左驍衛將軍。後來有人告發說,他宣稱自己“眼有赤光,身體上有非同尋常的標記,姓名又與上天所暗示的帝王的名字相同。”在專製時代,說這種話便是大逆不道,有謀反的嫌疑。
李世民聽說後,便將劉師立招來,親自詢問他道:“有人說你要謀反,是真的麼?”
劉師立極為恐懼,嚇得連忙伏地叩頭說:“臣在隋朝時,不過是個六品小官,地位低下,從來也不敢想到會有富貴的一天,幸而遇到陛下,待我崇信異常。我時常想要以性命回報陛下。如今陛下大勢已成,我也得以做到將軍這樣的高官。我所得到早超過我所應得的。我是個什麼人,怎麼會謀反呢?”
李世民笑著說:“我知道愛卿不會這樣,全是別人胡說八道。”不隻沒有怪罪他,反而立即賜給他六十匹布並親自安慰勉勵他。劉師立從此更加效忠於李世民,後來受命守衛邊境,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從對劉師立的責問看,太宗疑忌之態溢於言表。全賴劉師立善對,所言入情入理,才消除太宗疑慮。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太宗能及時把疑慮散去,而不是加深疑慮,胡亂猜忌、打擊官員,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信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率師親征遼東,以宰相房玄齡為留守坐鎮京師長安,有權處理朝中的一切事務,不必向皇帝稟奏。李世民出發後,有人到朝堂告狀,說有人有密謀造反之嫌。房玄齡問:“誰搞密謀?”告狀人說:“就是你!”
有人狀告自己,房玄齡可不好自作主張了,連忙派人用驛車將告密的人送往李世民所在的行宮。李世民一聽房玄齡送來了一個告密的人,便明白是怎麼回事了,讓禁衛手持長刀在身邊守候,然後召見告密人問:“你要告誰?”那人說是要告房玄齡。
李世民說:“果然不出我所料。”連問也不再問,便命禁衛立刻將告密人斬首。同時,他還給房玄齡寫了封信,批評他不能自信,並指示:“如果以後再有這種事,你可以全權處理。”
這些古代皇帝的事例向我們展示了用人不疑的典範,值得我們在工作中學習並警示。
這樣做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一個人,職責很重,信任卻不深;信任不深,人就會有疑慮;人有疑慮,也就有了敷衍了事的心情。一旦有了這種想法,那事情可就越來越壞了。蜀後主昏庸懦弱,齊文宣帝狂暴悖亂,但是國家仍然得到很好的治理,就是因為他們任用諸葛亮、楊遵彥而不猜疑他們的緣故。善於用人的領導者自然應該比蜀後主和齊文宣帝更懂得用人。因此高明的領導者不僅不會輕易懷疑別人,而且能以巧妙的處理,顯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氣度,消除可能產生的離心力,使得“疑人”不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