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張居正察人而用國家振興(1 / 2)

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明萬曆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他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政權人事,鞏固社會基礎,使奄奄一息的大明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可謂名臣。

張居正能將明王朝由衰敗中起死回生,於他能提拔賢才,知人善任是分不開的,他的用人方式,既實用而又富有特色。

張居正用人能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所謂循吏,是指勤政利民,敢於任事的官員,但行事有時難免偏於嚴苛,刻薄寡恩,這類幹部雖然人緣一般,但勇於開拓、甘當重任,屬於中流砥柱型的人才。所謂清流,是指那些遇事不講變通,一味尋章摘句的雕蟲式人物,這些人講求操守,敢與官場惡人抗抵,這些人往往人緣極好,但他們好名而無實,缺乏慷慨任事的大氣,可以擔任政工類職務。

張居正擔任宰相的十年間,大膽起用戚繼光、譚綸、李成梁、王崇右、方逢時等當時在群眾中頗有爭議的人物,而對於像清官海瑞這樣的道德模範卻不屑一顧。因為在他看來,治大國如烹小鮮,像海瑞這樣的清流不僅難當重任,還會把魚給烤糊了。

中國的老百姓,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海瑞抬著棺材給嘉靖皇帝上書的事。在那時,海瑞就已經成了一個清官形象的代言人。嘉靖皇帝看了海瑞的萬言書,非常震怒。不過他沒有處死海瑞,但也不放過他,就關在大牢裏不聞不問。嘉靖皇帝死了以後,是徐王介把海瑞從監獄裏放出來。

鑒於海瑞的名聲,徐王介決定予以重用。他讓海瑞到江南,當了應天府的巡撫,管南京周圍幾個最富的州府。海瑞在那兩年期間,“當地的賦稅減了三分之二,大戶人家都跑了,沒有了稅源。”他自己非常清廉,八抬大轎也不坐,騎驢子上班。因為他是一把手,既然他騎驢子,那二把手能坐轎嗎?因此都想辦法調走。富人都很怕他,窮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誰有理,肯定是富人輸。海瑞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他對行政管理的確缺乏經驗。工作搞不上去,海瑞氣得罵“滿天下都是婦人”,憤而辭職。

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後,讓每一個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向朝廷推薦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寫信推薦海瑞。當時的吏部尚書楊博就這個問題還專門找了張居正,希望他起用海瑞。但張居正就是不用他。為什麼呢?他覺得海瑞是一個很好的人,道德、自律都很好,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的標準是讓朝廷放心,讓蒼生有福。海瑞做官有原則,但沒器量;有操守,但缺乏靈活,因此有政德而無政績。張居正不用他,還有一層原因:海瑞清名很高,如果起用,就得給他很高的職位,比他過去的職位還高,這才叫重用;如果比過去的職位還低,那就證明張居正不尊重人才。話又說回來,如果你給他更高的職位,他依然堅持他的那一套做法,豈不又要貽誤一方?張居正想來想去,最後決定不用海瑞。

張居正有一同年叫汪伯昆,安徽人,和另一位同年王士禎一起成為當時詩壇兩大領袖。汪伯昆在湖北當了幾年巡撫,張居正當了首輔後,把他調到北京當兵部左侍郎,也就是相當於現在國防部副部長。汪伯昆履任之後,張居正給他一個任務,巡視整個西北的軍事設施。汪伯昆的巡邊之旅,第一站就是薊遼。當時的薊遼總兵是大名鼎鼎的戚繼光。汪伯昆到了之後,首先不是聽彙報、探討軍事問題,而是和當地的文人在一起吟詩作賦。張居正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有點不滿。汪伯昆回到北京,給皇上寫了一份奏章,彙報他視察邊境軍事的情況。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張居正看了奏章以後,批了八個字:“芝蘭當道,不得不除”。蘭花芝草,都是最好的花草,但它長得不是地方。既然長錯了地方,就得鏟掉。你汪伯昆是優秀的詩人,就到詩歌協會去,國防部是搞軍事的地方,不是你吟詩的地方。就這樣,他免了汪伯昆的官。

張居正不僅能做到用其才,考其素,還能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張居正在還是副宰相的時候,就向當時當宰相的高拱多次舉薦殷正茂出任兩廣巡撫,但受到了高拱的抵製,理由是殷正茂和張居正是同學。當時主持兩廣工作的是高拱的學生李延。這個李延貪鄙成性,中飽私囊,不僅弄得人心大亂。張居正認為殷正茂處事果斷,大有方略,乃棟梁之才,故不顧同學之嫌,極力舉薦。最後終因李延案發,高拱丟車保帥,撤李換殷。殷正茂果然不負眾望,很快就重振兩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