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張居正察人而用國家振興(2 / 2)

張居正任宰相後,曾公開表示“不以己之好惡決定用人取舍,而是依據才能推薦部院人選”。還說“為國家愛養人才,不敢以私意用舍。”張佳胤是當時有名的才子,也是有名的能臣,是宰相高拱任用的人才,並且兩人關係相當密切。高拱離任後,張佳胤怕遭到張居正的報複,辦事有些消極,張居正接連去過兩次信勸慰,他才打消疑慮,認真為國家辦事。

張居正敢於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偏見,不拘出身和資曆,大膽起用人才,起用人才時,他主張“論其才,考其素”,對才能和品德進行全麵考察。同時,他又注意到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被他選中的各級幹部都在改革中發揮了骨幹作用。

萬曆四年十月,宋神宗審覽了關於山東昌邑縣官孫鳳鳴貪贓枉法的報告後,問張居正:孫鳳鳴本科出身,為何這樣放肆呢?張居正說:孫鳳鳴正是憑借他出身的資曆,才敢這樣放肆;以後用人,當視其才,不必問其資曆。宋神宗表示讚同。

經過張居正十年的苦心經營,大明王朝終於重新振興。

辨人而用,各伺其職,激發潛力

在創業或組織管理中,有了人才還不能說萬事大吉,關鍵還要看如何運用。就像下棋的高手過招,就是看各自的棋子是否放在最有用的位置上,用人上也是。

任人惟賢與任人惟親,是兩條對立的用人路線。曆史上各個朝代,用賢還是用親,時有側重,完全視帝王是明還是昏而定。在曆史上,明君必任人惟賢,而昏君必任人惟親。

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同父親李淵舉兵起事後,好多隱居有朝野市井的文臣武將紛紛向他投靠。李世民都能認請他們的才能和長處,讓他們在合適的位置上各盡職守。

在收伏了瓦崗寨起義軍之後,李世民也得到了不少的武將,那麼如何用好他們呢?他在心理非常清楚,要想把這夥因占山為王而自由慣了的人才打造成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隊伍,就得讓他們各司其職,就得讓他們能明確自己的身份和義務。為此,他還製訂一係列文成武將的職責和義務,明確他們所應該做到的事情,讓他們各司其職,人盡其才,這樣這些人便都得到了很好的任用!

唐太宗在貞觀初年曾對臣下說:“以天下之廣,豈能獨斷一人之慮;朕方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為了能廣選天下賢能之士,唐太宗不計親疏、門第,廣開才路。他還對臣下說:“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苟或不計,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要做到任人惟賢,不光是要反對任人惟親,而且還要反對任人惟資、任人惟全等陳舊觀念,不一定按資排輩,而要注重德才第一、資曆第二;不能求全責備,而要用其所長。唐太宗手下的一些文武大臣中,有許多出身低賤的人,如尉遲敬德當過鐵匠,秦叔寶原是個小軍官,張亮出身於農夫,但都被唐太宗重用。由於太宗能夠惟才是舉,並能妥善地使用人才,所以他手下人才濟濟,文有魏征、房玄齡、杜如晦;武有李靖、李勣等,他們均為治國安邦的曠世英才。

曆史也已證明:凡能做到惟才是舉的領袖人物,幾乎都成功地建立了豐功偉業。因此,創業者必須以事業的發展前景為目標,克服任人惟親,或以德論才,以文論才的用人傾向,做到克己奉公,才能使人才各有所用。

美國柯達公司在生產照相感光材料時,工人需要在沒有光線的暗室裏操作,因此培訓一個熟練工人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公司發現盲人可以在暗室裏活動自如,隻要稍加培訓就能上崗,而且他們的工作要比正常人精細得多。柯達公司從此就大量招用盲人從事感光材料的製作,不但給盲人提供了崗位,而且也是公司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一個人的短處是可怕的,但如果利用好了,就成了長處!“容人之短,用人之長”,隻要能達到改善管理、提高業績的目的,隻要不是極奸極滑,就要敢於任用!也隻有這樣,你才能在擴大你的用人範圍,才能發揮出你用人的最大功效!

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我們不能以一惡而忘其善,不能以小過而掩其功,功過分開,盡其所能。每個人智慧有長短,能力有大小,要對才能低的不委以重任,能力小的不予重職,對智慧者取其謀,愚笨者取其力,勇敢者取其威,膽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者兼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