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曾國藩勤奮不綴成國家棟梁(1 / 1)

很多成功人士的事跡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機遇與天資外,真正離不開的是勤奮的態度。“勤”不僅能補“拙”,還能助你一臂之力讓你邁向成功。

曾國藩是清末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據說有一天他在家讀書,有一篇文章不知道被他重複朗讀多少遍了,卻仍沒能背下來。而這時家裏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能在曾國藩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這賊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這賊光聽都聽會了,終於等不下去了,大怒著跳出來說:你笨到這種地步,還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給曾國藩背誦了一遍,氣呼呼地走了。

後來曾國藩通過努力成為清朝的重臣,權傾天下,而這個做賊的人還是老樣子。相對於曾國藩,這個賊很聰明,天賦也不低,但他卻還是隻能做一個賊,而曾國藩雖笨,卻憑著自己的勤奮取得了讓世人矚目的成就,成為連毛澤東都欽佩的人。這說明人是不能以天賦論高低的,即使你是一隻天賦較低,隻要你擁有勤奮的素質,你也最終能成為天才。

也有人說:“有兩種動物能登上金字塔: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裏,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

當鷹與蝸牛同時到達金字塔時,蝸牛比鷹更值得驕傲和自豪。雖然事業的高度一致,但蝸牛和鷹的資本和能力是不一樣的。鷹有翱翔長空的翅膀,瞬間便飛向高空,蝸牛卻隻能緩慢地爬行,半天才前進一米。雖然最終的效果相同,但蝸牛的爬行比鷹的飛行要艱難得多。登上金字塔頂的蝸牛雖然天賦較低,但它憑著勤奮贏得了勝利;登上金字塔頂的鷹也值得學習,因為鷹將天賦與勤奮結合到一致,也取得了成功。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人的發展,機遇、天賦、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勤奮與努力。缺少勤奮的精神,哪怕是天資奇佳的雄鷹也隻能空振雙翅;有了勤奮的精神,哪怕是行動遲緩的蝸牛也能到達勝利的頂點。

社會中更是如此,沒有人能隻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人類以天分,但隻有勤奮才能將天分變為天才,隻有勤奮才能讓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引以為鑒,不要認為自己能力強,就不需要進行努力,這樣的思想遲早會讓你落後於人的。職業上的成功不單純靠能力和智慧,更要靠勤奮。其實“勤”並不隻是為了補“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離開“勤”字。

人的天賦再高,也需要勤奮的幫助

俗話說:“笨鳥先飛”,意思是要不落後,就要比別人勤奮,比別人先行動。但是,天賦好的“靈鳥”也要勤於鍛煉,否則就有變成“笨鳥”的危險。一個人有聰明的天賦,固然是值得慶幸的。

但是,這聰明的天賦卻往往決定不了一個人的命運。據《青年博覽》刊載,有一個姓錢的少年大學生,12歲就會微積分,被認為神童。進了某名牌大學後,他不參加學校統一安排的高中文化補習班,整天在校園裏閑逛,於是成績很快一落千丈,最後學校隻得讓他退學。這不正是“靈鳥”變成“笨鳥”的例子嗎?再比如王安石在文章《傷仲永》中提到的方仲永不也給人們以同樣的啟迪嗎?方仲永天資聰穎、才華出眾,五歲就能吟詩作文章,可謂是天生的才子,可他卻沒有充分利用他的天資,每天遊玩,無所事事,最後終於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人。試想:假如方仲永能夠憑著先天的聰明,再加上後天的勤奮,那麼,他的前途必會是另一番景象。而數學家高斯小時候也被譽為神童,但這個神童沒有忘記勤奮的作用,最後他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數學家。

古今中外,天才來自勤奮的例子太多了,他們有的人天資並不高,但通過勤奮學習,也取得了成功。那些腦子不好,又不勤奮的人,終會一事無成。由此可以斷言:勤奮才能搭起成功之橋,天賦隻不過是堆在橋邊造橋的材料。若有聰明的天賦,不經過勤奮的拚搏,那麼他的事業隻能“荒於嬉”,那所謂的天賦又有何用呢?

分析來看,天賦與勤奮的關係是這樣的:如果把人聰明的天賦比作一塊石頭,但就這一塊石頭是無論如何也敲不出火花來的,如果再拿起“勤奮”的那塊,不停地敲擊,“天賦”與“勤奮”碰擊在一起,飛濺的火花一定會點燃成功之火;如果把人生比做汪洋中的一條船,天賦就是那“船帆”,勤奮就是那鼓帆的“疾風”。如果你是個好舵手,就請勤奮地揚帆奮進吧,那麼成功的彼岸就會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