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曾國藩讓人三尺得美名(1 / 1)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有得有失,人們也常會因得而喜,因失而憂,而隨著時間的轉變,結果又常不是這樣。所以,在得失之間,何謂得,何謂失,有時候實在是難以說清。

通常,心胸大度者更能明辨得失,而且還往往能變“失”為“得”,縱觀古往今來成大業者之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清末名臣曾國藩有過這樣一件趣事,那是他在京城做官時,有一天,湖南湘鄉老家來信,稱府上為蓋新宅,與鄰居為一牆之隔的地界發生爭執,幾乎鬧到要打官司的地步,甚是不快,欲求助曾國藩的權勢壓製對方。

曾國藩收到此信後權衡得失,不禁聯想起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寫的一首詩。於是便寫了一封長信給弟弟曾國潢,並附上張英的詩:“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讀了曾國藩的信和此詩後,胸襟豁然開朗。“讓他三尺有何妨”!毅然將地退縮了三尺。

曾家的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了鄰居,使鄰居不僅不再與曾家爭執,見自家的地方很方便曾家,也秉著“讓他三尺有何妨”的愛心與寬慰,也退後三尺以方便曾家擴建新宅。而曾家見鄰家這方大方,怎好接受這樣的饋贈?便建議兩家各出這三尺地界建條小巷,於是就有了曆史上著名的“六尺胡同”,這條胡同方便了兩家乃至很多路人的行走,時人及後人都對此舉讚頌不已。

倘若曾國藩當初見信後大怒,下令強占鄰居土地,即便得手也不過得了一小片土地,卻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在得失之間權衡時,我們不能執著於表象,而要從一個“大”的角度來看事情,這樣才能明辨得失。

基督教中有一個根本的思想:“沒有蒙難,就不會有複活”,這和易經的“否極泰來”其實有著相通的意念,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也是在說得與失的關係的。

其實“得”與“失”的表現在現實中也有多種反映。塞翁失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個故事也是在告訴我們失去的焉知非福,憂樂悲喜有時候是很難分辨的;老子的“禍福倚伏”,還有中國人最常掛在嘴邊的“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都是說明很多事情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失去的有時並非真正的失去,得到的是否就是真正的獲得呢?

明辨得失,化失為得

人們常說“得之可得,失之應失”,得失之間其實很難在短時間立即判斷,因為很多問題都潛藏著“機會”,而若你夠聰明,那麼你就會明白:不計較一時的得失,才會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你,你才會得到更多。

印度有些捕獵猴子的人非常聰明,他們會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式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籠子裏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雖然外麵能看到堅果,但籠子的網格很密,隻在籠子上開一個小口,而且這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空著才能伸進去。猴子—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會攥著堅果握成拳頭,這樣就抽不出來了。

猴子這些為求吃到這到堅果,會一整夜不停地往外掏堅果,到了天亮人們都出來活動了仍不肯鬆手,它們抓著堅果看著拿繩子、網兜或木棒來捉它的人們哇哇亂叫。卻還是不肯放下手中的堅果,結果隻能是束手就擒。

人們之所以用這種方式捉猴子,正是因為人們知道猴子有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這樣一種習性。我們大都會嘲笑猴子的這種習性很蠢,鬆開爪子不就可以溜之大吉了嗎?其實不是這麼簡單的,不但是猴子這樣,很多人也是像猴子一樣的,不肯將自己到手的東西丟掉,哪怕那種東西對自己有極大危險。比如,春秋時的範蠡因肯舍榮華富貴而生,而文種因不肯舍棄榮華富貴而亡,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而在現代社會之中,我們也會發現很多這樣的事例的。

所以,失之應失,得之可得,才是明知的處事行為。明辨“失”中可“得”的機會。即使是遇到最壞的狀況時,也不要忘了,人生處處藏著陷阱和機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得意之事時,別高興得太早;碰到不如意的事,也別急著難過,因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完全可以化“失”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