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是否存在真正的幸福?倘若幸福從他化或者物質化,又或者希望把它作為一種形態固定下來,那麼你不會找到一種真正的幸福,你恰恰會在尋找幸福的同時陷入痛苦和不安。
真正的幸福隻是一種心態,一種你自己完全可以主宰、可以調整的心態;真正的幸福隻是一種境界,一種你自己領悟、你自己進入的境界;真正的幸福也需要“悟”,這悟出的幸福不在他人他物的手裏;你是一個幸福的創造者,當你執著於這一點的時候,幸福才會永遠伴隨著你!
歡樂的貧困是件美事
伊壁鳩魯老先生說:“歡樂的貧困是件美事!”
一個人是可以既征服著困難,又生活得很快樂的。有人曾經問過一些飽受磨難的人是否總是感到很痛苦和悲傷,有的人答道:“不是的,倒是很快樂,甚至今天我還有時因回憶它而快樂。”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從心理上戰勝了磨難,他從磨難中得到了生活的啟示,他為此而快樂。
西貝爾認為:為今天,我要快樂。正如林肯所說的:“大部分的人隻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為今天,我要讓自己適應一切,而不能調整一切來適應我的欲望。為今天,我要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我要多運動,善加珍惜,不損傷它,不忽視它,使它成為我爭取成功的好基礎。為今天,我要加強和提高我的思想。我要學一些我還沒有的東西。我不要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認真思考、集中精力才能看的書。為今天,我要做三件事來鍛煉我的意誌,提高我的修養:為別人做一件好事,做兩件我並不想做的事。為今天,我要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外表要裝飾,衣著要得體,說話、行為文雅,不在乎別人毀譽,不挑剔別人的行為,不去幹涉或是教訓別人。為今天,我要試著隻去考慮今天的事,不去妄想把一生的問題都在今天解決。因為我雖然可以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如果一輩子這樣去做,就會嚇壞了我。為今天,我要照計劃去做每一個鍾點的事。也許我不會完全照著去做,但至少我可以免除兩個缺點:過分倉促和猶豫不決。為今天,我要為自己留下安靜的半點鍾,輕鬆一番,並充滿幻想。為今天,我要掃除恐懼,我要去欣賞美的一切,去愛,去相信我愛的那些人會愛我。
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會因為許多事情而引起無限感觸。你常常白天一言不發地皺眉凝思,晚上卻莫名其妙地淚水洗麵。究竟為什麼?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直到有一天皺紋悄悄爬上眼角,你才頓然領悟到:自己過去之所以從未快樂過,關鍵在於總把逝去的一切看得比實際情況更好;總把眼前發生的一切看得比事實更糟;總把未來的前景描繪得過分樂觀。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於是便鑽入“庸人自擾”的怪圈裏了。
平凡是一種美
我們是這世界的一粒沙,沒有光澤可以炫耀;我們是這世界的一棵草沒有花香可以醉人;我們是普通的人沒有歌聲可以展喉,沒有氣魄可以撼物……而我們卻擁有了平凡。因為平凡,我們無法與價值連城的珠玉並列;因為平凡,我們無法與一流的讚譽齊名。我們是什麼?我們隻是平凡的一粒沙。可是,我們就該哭泣嗎?不,我們既然沒有那麼多,那就連哭泣都不需要。為我們的平凡舉杯,告訴這個世界:盡管我們平凡,但我們卻因為平凡而快樂著。
因為平凡所以偉大。生活有目標,想出人頭地,可以說是一種相當積極的心態,可是這必須建立在對平凡生活的肯定之上。唯有對平凡生活的肯定,才能讓人更發憤向上。相反的,如果對平凡生活的狀況一直抱著不滿的態度,那麼想出人頭地的想法,反而會給你帶來負麵的影響。
不管多麼平凡渺小,一個能把一家大小的生活都照顧得很好的母親,就已經有足夠的理由值得我們尊敬了。不僅我們需要這樣想,這些默默耕耘的人更需要有這樣的自信。那些不懂得成功藝術的人,通常是那種不懂得從平凡中找出偉大的人。
“如果能夠拋掉一切的野心,平平和和地孝順父母,照顧他們終老,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成就了。”田山花袋說。是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功哲學,隻要你能夠打心底深處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滿足,那麼你就已經離成功不遠了。一個人如果無法成功對待人生的話,那麼他的一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為了做到這點,最重要的是必須能夠在心裏麵描繪出自己成功的樣子來。
藝術至上主義者的芥川龍之介說過這樣一句話:“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幸福快樂,必須從日常的瑣事愛起。”這句話你不用擔心無法理解,隻要照字麵的意思解釋就可以了。人生其實就是由一大堆瑣事堆積起來的。然而就是因為是瑣事,所以我們大多都不會去在意它,甚至也記不得它。然而,想去愛這些瑣事,並且把它們都做好,必須有相當的努力與能力才能做到。
在公司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這種人,他們看起來樸素踏實,也沒有什麼過人的能力,可就是能夠把事情做得有條不紊,所以步步高升。
“為什麼像那樣的人也當得上經理呢?”
“也許因為他善於拍馬逢迎吧!”
其實,那是因為這種人善於處理公司中的瑣事才有今天的地位。相反的,那些叱吒風雲於一時的人,往往到了最後都會被遺忘,因為他們雖然相當的搶眼,可是對公司而言,他們的貢獻卻不如那些善於處理瑣事的人。
可以說平凡是一種十分積極而有意義的心態,因為隻要你把自己對人生的苛求拋開了,你就不會再有挑肥揀瘦的想法而愉快地接受現實中的繁雜瑣事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並沒有特別傑出的能力,那就盡可能地試著做一個平凡的人物,把瑣事都做好,因為公司和人生的事務有九成以上都是煩人的瑣事。如果你能夠把那些瑣事做好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和那些有能力的人一樣,受到很高的評價。
千萬不可以小看你做的這些瑣事,它有時候也可能是改變曆史的重要關鍵也說不定。到那時候可能會在無意中成為人們眼中的英雄。
被人們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的愛因斯坦曾告訴我們:“不要努力去做一個成功的人,寧可努力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他不但給我們指明了一個人生發展的取向,而且也教給了我們一種對待人生的方式。這可能也是最有智慧的人生箴言吧!
快樂源自內在
人的快樂源自於精神。那些位高權重,住著洋房別墅、坐著寶馬香車的權貴們未必能夠擁有這種精神上的快樂。盡管他們在人前笑逐顏開,可是你無法看到他們在人後時的那種因空虛而迷離的眼神和憂鬱的愁容。
事實上,物質上的滿足遠不如精神上的滿足對於一個人更重要。隻有讓自己的精神更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一位女子陪伴丈夫駐紮在加州沙漠的陸軍基地。她的丈夫奉命出外參加演習時,她就隻好一個人呆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裏。外麵的天氣實在太熱了,樹蔭下的溫度也高達華氏125度。更可惡的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和她聊天,隻有滿天的風沙,所有吃的、用的東西都沾滿了沙,就連呼吸都讓人覺得困難!
她難過到了極點,覺得自己非常可憐,於是她寫信給她的父母,說她一分鍾也不能再忍受下去了,她寧願去坐牢也不願待在這個鬼地方。她父親的回信隻有一句話,但這句話卻永遠留在她心中,並改變了她的一生:
“兩個人從牢裏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而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她不斷的看這封信,待她終於明白了什麼,不禁非常慚愧。她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她要找尋自己的滿天的繁星。
她開始熱心地與當地居民交朋友,而他們的反應也令她十分感動。當她對當地居民的編織與陶藝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這些居民就把自己最喜歡的甚至都不願賣給遊客的紡織品陶器送給她。她開始研究令人著迷的仙人掌及當地各種沙漠植物。她試著學習土撥鼠的知識,或觀看沙漠的日落,找尋幾百萬年前的貝殼化石,原來這片沙漠在300萬年前曾是浩瀚的海洋。
那麼,你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使她的內心發生這些驚人的改變呢?你可以看出沙漠並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隻是她自己。因為她的認識改變了,正是這種改變使她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經曆。她所發現的新天地令她覺得既刺激又興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環境變成了一次有意義的冒險。後來她寫了一本小說講述她如何逃出自築的精神牢獄,找到了美麗的星辰。
哈裏·愛默生·佛斯狄克曾語重心長地說:“真正的快樂不一定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思想上的勝利。”沒錯,快樂源自一種成就感,一種自我超越的勝利,一種將酸檸檬榨成檸檬汁的經曆。
著名作家波利梭24歲那年因事故喪失了雙腿,從此便被宣判以後的人生要在輪椅上度過!他說他當時十分憤怒,怨恨命運對自己如此無情的捉弄。但是後來,他明白發怒或生氣對自己毫無益處,隻能使自己變得更卑微無能。“我終於醒悟,”他說,“別人都友善禮貌地對待我,我至少也應該友善地對待別人。”
那麼他後來是否仍覺得那次事件是他人生的不幸呢?他說:“不!我簡直慶幸它的發生。”他說,經過了那個震驚與憤恨的時期,他開始學習在一個全新的世界中生活。他開始閱讀大量文學作品並嚐試文學創作。14年中他至少讀了1400本書籍,這些書拓展了他的視野,他的人生比以前所能想像的豐富得多。他開始欣賞音樂,現在令他感動的交響樂以前隻會讓他昏昏入睡。然而,真正最重大的改變,還是他學會了真正的思考:“我一生中第一次真正用心看世界,並體會其價值。我終於領悟到以前努力追求的很多事,大部分一點價值也沒有。”
通過閱讀,他開始對政治學感興趣,並研究行政問題,他常常坐在輪椅上發表演說!他開始了解人們,而人們也開始認識他。後來坐在輪椅上的他,還當上了佐治亞州政府的秘書長。
事實上,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大部分是因為某些方麵的不足激發了他們的潛能。
威廉·詹姆斯曾說:“我們最大的弱點,也許會給我們提供一種超乎想像的生命動力。”
是的,密爾頓正是因為失明,才能寫出那麼精彩的詩篇。而海倫·凱勒的創作事業則完全是受到了耳聾目盲的激發。貝多芬則可能因為耳聾才得以完成生命的讚美詩《命運》。要是柴可夫斯基的婚姻不是那麼不幸,逼得他幾乎要尋短見,他可能難以創作出不朽的《悲愴交響曲》。托爾斯泰與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是因為本身命運悲慘,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感人作品。
在巴黎的一次音樂會上,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歐利·布爾正在演奏,忽然小提琴的A弦斷了,他從容自若地以剩餘的三條弦奏完全曲。佛斯狄克說:“這就是人生,斷了一條弦,你還能以剩餘的三條弦繼續演奏。”
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這位使人類科學觀點得到改變的科學家說:“如果我不是這麼無能,我就不可能完成所有這些我辛勤努力完成的工作。”很顯然,他坦承他的許多弱點對他有意想不到的助力。
達爾文在英國誕生的同一天,在美國肯德基州的小木屋裏也誕生了一位嬰兒,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假如林肯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得到哈佛大學的法律學位,又有美滿的婚姻,他可能永遠不能在蓋茨堡講出那麼深刻動人、不朽的詞句。更別提他連任就職時的演說——這篇演說集中體現了一位統治者最高貴優美的情操,他說:“不要對任何人懷有惡意,常懷慈悲於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