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樂觀的品質是四十不惑的入場券(3 / 3)

我們無法相信人們僅僅因為沒有任何困難而覺得舒適,覺得快樂。恰恰相反,一個自憐的人即使舒服地靠在沙發上,也不會停止自憐。反倒是無視環境優劣的人常能快樂,他們極富個人的責任感,從不逃避。

人生的快樂源自於我們心靈的那種愉悅的感受。無論我們擁有什麼,都不要停止去喚醒那種感受,讓它助你走過這一程。

讓自己瀟灑地活著

人們往往習慣於忘記生活中那些讓自己高興的點點滴滴的小事,而常常將那些痛苦牢牢地記在心裏。就像吃過了糖會馬上忘記它的甜味,而吃過了苦藥卻常常覺得那苦澀長留唇舌間。生活需要我們做的卻與此相反:忘記苦澀,回味甘甜。因此,忘卻是一種能力,忘卻苦澀是一種更高的能力。我們需要培養這種能力,讓自己的快樂比痛苦多一點。

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小時候是一個非常勇敢而又活潑的小女孩兒,她喜歡體育,常常一個人倒吊在單杠上直到鼻子流出血來。她喜歡上語文課,國文課本一發下來,她隻要大聲朗讀一遍,便能夠熟練地掌握其中的內容。有一次她甚至跑到老師那裏,很輕蔑地批評說:“國文課本編得太淺,怎麼能把小學生當傻瓜一樣對待呢?”

三毛12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台北最好的女子中學——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初一時,三毛的學習成績還行;到了初二,數學成績一直滑坡,幾次小考中最高分才得50分,三毛開始覺得自卑。

然而一向好強的三毛發現了一個考高分的竅門。她發現每次老師出小考題,都是從課本後麵的習題中選出來的。於是三毛每到臨考,都把後麵的習題背過。因為三毛記憶力好,所以她能將那些習題背得滾瓜爛熟。這樣,一連六次小考,三毛都得了100分。老師對此很是懷疑,他決定要單獨測試一下三毛。

一天,老師將三毛叫進辦公室,將一張準備好的數學卷子交給三毛,限她十分鍾內完成。由於題目難度很大,三毛得了零分,老師對她很是不滿。

接著,老師在全班同學麵前羞辱三毛。這位數學老師拿起飽蘸著墨汁的毛筆,叫她立正,非常惡毒地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老師用毛筆在三毛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它們流下來,順著三毛緊緊抿住的嘴唇,滲到她的嘴巴裏。

老師又讓三毛轉過身去麵對全班同學,全班同學哄笑不止。然而老師並沒有就此罷手,他又命令三毛到教室外麵,在大樓的走廊裏走一圈再回來。三毛不敢違背,隻有一步一步艱難地將漫長的走廊走完。

這件事情使三毛丟了醜,但她沒有及時忘卻的能力,於是開始逃學。當父母鼓勵她正視現實鼓起勇氣再去學校時,她堅決地說“不”,並且自此開始休學在家。

休學在家的日子裏,三毛仍然不能從這件事的陰影中走出來。當家裏人一起吃飯時,姐姐弟弟不免要說些學校的事。這令她極其痛苦,以後連吃飯都躲在自己的小屋裏,不肯出來見人了。就這樣,三毛患上了少年自閉症。

可以說少年自閉症影響了三毛一生,在她成長的過程中,甚至在她長大成人之後,她的性格始終以脆弱、偏頗、執拗、情緒化為主導。這樣的性格對於她的職業可能沒有太多的負麵影響,卻嚴重影響了她人生的幸福。

對於12歲時的丟醜事件的念念不忘,使三毛產生了不良的性格傾向,長大成人的三毛深知這樣的性格會是自己成功路上的攔路虎。為此,她獨自一人遠赴歐洲,遊曆非洲,主動創造條件改變自己不健康的個性。正是因為她對自己個性的主動改造,才使她在文學創作上獲得了成功。

忘卻也是一種能力。對於一些不愉快的事,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一些沒有意義的瑣事,我們應該及時地忘掉。對於丟醜的事件,我們更要及時遺忘,把它放在心上,隻會影響自己個性的發展與完善。

我們難免被生活的暗流衝擊,留下累累的傷痕,以見證我們所遭受的種種磨難。但這磨難是教會我們成熟和堅強的,不是讓我們牢記並痛苦的。忘卻的能力也許比記憶的能力更難培養,但我們需要有這種能力讓自己瀟灑地活著。

分清真正的困難

生活中我們確實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有些大事確實常常令我們痛苦不堪,而有些小事也會經常來糾纏我們本來可以愉快的心情。細細想來,即使是我們降低要求去享受一下平靜的心情都成了一種奢望。

可是,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許多人臉上掛著的那種發自內心的笑意。這是為什麼?

他們不是沒有人生的創痛,而是能分清什麼是小挫折、什麼是真正的痛苦和困難,並能正確對待。

多年前的一個夏天,約翰·斯羅德在一個小客棧找到一份在櫃台值夜班和給馬廄添飼料的工作。每晚當班時,總見即將回家的老板不客氣地告誡他:“不可馬虎,我會天天查的!”那時斯羅德22歲,剛從大學畢業,血氣方剛,對這位從無笑容的老板大為不滿。

一星期過去了,雇員們每天一頓的午餐一成不變:兩片牛肉熏腸,一點泡菜和粗糙的麵包卷。午餐的錢竟還是從他們的工資中扣除的。

他變得難以忍受了。

斯羅德確實被激怒了。沒有發泄的對象,他隻能向來接他夜班的斯曼大發牢騷,宣稱:“總有一天,我要端一盤牛肉熏腸和泡菜去找老板,把這些東西一古腦兒朝他臉上扔去。”“這地方真見鬼,我馬上卷鋪蓋離開這裏!”

斯羅德越講火氣越大,滔滔不絕地嚷嚷了近20分鍾,中間還夾雜著拍桌子聲和下流的辱罵聲。此刻,他忽然注意到斯曼一直不動聲色地坐在那兒,用他那悲傷、憂鬱的眼神看著他。斯曼當然有充分的理由悲傷、憂鬱,因為他是集中營的幸存者,瘦弱,不停地咳嗽整整伴隨了他三年。他似乎特別喜歡夜晚的工作,這樣他感到安靜,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回憶可怕的過去。對斯曼來說,最大的享受莫過於沒有人再強迫他該幹什麼。在集中營時,他就夢想著這個時光。

“聽著,斯羅德聽我說,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嗎?不是熏腸,不是泡菜,不是老板,不是廚師也不是這份工作。”

“我有什麼不對?”

“斯羅德,你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但你卻連小小的挫折與真正的困難都分不清。假如你摔斷了脖子,假如你整日填不飽肚子,假如你家的房子著火了,那才是遇到了難以對付的困難哩。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盡如人意,生活本身就充滿矛盾,它像大海的彼濤一樣起伏不平。學會區分什麼是小小的挫折,什麼是大的困難,不為小事而發火,你就會長生不老。祝你晚安。”

斯羅德覺得在自己的一生中,很少有人這樣看透自己。在漫長的黑夜中,斯曼的當頭棒喝,在他腦子裏打開了一扇窗戶。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每當斯羅德麵臨困境,遇到挫折,想大發其火,怨天尤人時,一張悲痛而又憂傷的臉龐就出現在他麵前並問他:“這是難以克服的困難,還是小小的挫折?”

生活之海波浪起伏。麥片粥結塊了,或者胸腔裏出現腫塊,這當然完全不同,但是有人卻似乎分辨不清,動輒發火,幹出蠢事。

隻有分清了什麼是難以克服的困難,什麼是小小的挫折,才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心靈遭受巨大的挫折。

“讓自己忙著。”

有時候,人的不快樂是因為空虛和無聊。所以才有時間去想那些讓自己不快樂的事,而且越煩越想,越想越煩,到最後隻能是找不到快樂起來的理由。

人隻有在忙碌的時候,才會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和心靈的充實。如果你覺得無聊和空虛了,就不要再讓自己繼續這樣地生活,讓自己的身體快速地跟上生活的節奏,創造一些因你的存在才會變生出來的價值。你就會在一瞬間變得快樂起來。

一位成人教育學校的老師說,他在40年的教學生涯中,教過無數的學生,對很多學生都沒有印象了,卻永遠也忘不了一個叫瑪瑞安的學生。

瑪瑞安在幾年前,家裏遭遇不幸,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樣的不幸發生不止一次,而是兩次。第一次他失去了他5歲大的女兒,一個他特別喜歡的孩子。他的朋友都為他遭受的打擊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可是,命運是那麼不公平,正如他所講的,10個月之後,上帝又賜給他們另外一個小女兒——而她隻活了5天就死了。

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使他幾乎沒有勇氣繼續生存下去。“我簡直絕望了!”這位父親說。他睡不著,吃不下,也無法休息或是放鬆。他的精神受到致命的打擊,對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最後,他去看了醫生。一個醫生建議他吃安眠藥,另外一個則建議他去旅行。他兩個方法都試過了,可是沒有一樣能夠對他有所幫助。他說:“我的身體好像被夾在一把巨大的鉗子裏,而這把鉗子正變得愈夾愈緊,愈夾愈緊。”那種悲哀給他的壓力幾乎使他忘了自己還是一個活著的人。

“不過感謝上帝,我還有一個孩子——一個4歲大的兒子,他教我們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一天下午,我呆坐在那裏為自己感到難過的時候,他問我:‘爸爸,你能不能為我造一條船啊!’我實在沒有興致去造條船。事實上,我根本沒有興致做任何事情。可是我的孩子是個很會纏人的小家夥,我不得不順從他的意思。”

“造那條玩具船大概花了我三個鍾頭,等到船弄好之後,我發現用來造船的那三個小時,是我幾個月以來,第一次有機會放鬆我的心情的時間。”

“這個大發現使我從渾渾噩噩的生活中驚醒過來。它使我想了很多——這是我幾個月來第一次開始想悲痛以外的問題。我發現,如果你忙著去做一些需要計劃和思想的事情的話,就很難再去憂慮了。對我而言,造那條船就把我的憂慮整個吹散了,所以我決定讓自己不斷地忙碌。這也是我想到的治療憂慮的唯一方法了。”

“第二天晚上,我巡視屋子裏的每個房間,把所有該做的事情寫在一張紙上。寫完我才發現,家裏還有好些小東西需要修理,比方說書架、樓梯、窗簾、門鈕、門鎖、漏水的龍頭等等。更叫人想不到的是,在兩個星期以內,我列出了240件需要做的事情。”

“在過去的兩年裏,我一直做著瑣碎的事情。如今,那些事情大部分都已經完成。此外,我也盡力計劃一些家庭以外的事情,使我的生活裏充滿了啟發性的活動:每個星期,有兩天晚上我來這個成人教育班學習知識,並參加了一些小鎮上的活動。我現在是校董事會的主席,每周要參加很多的會議,並協助紅十字會和其他的機構募捐。我現在簡直忙得沒有時間去憂慮。”

為什麼“讓自己忙著”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能夠把憂慮趕出去呢?因為有這麼一個定理——這是心理學上所發現的最基本的一條定理。這條定理就是:不論這個人多麼聰明,人類的思想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想一件以上的事情。

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假定你現在靠坐在一張藤椅上,閉起兩眼,試著在同一個時間去想:自由女神,你明天早上打算做什麼事情?這時候,你會發現你隻能輪流地想其中一件事,而不能同時想兩件事,從你的情感上來說,也是這樣。我們不可能既激動、熱忱地想去做一些很令人興奮的事情,又同時因為憂慮而拖累下來。在同一時間裏,一種感覺會把另一種感覺趕出去。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和瑪瑞安有相似遭遇的人,但他們之所以獲得新生,就在於他們找到了生命的原動力,“讓自己忙著”不僅是人發泄苦痛的窗口,也是噴湧快樂的源泉。

“讓自己忙著”實際上是治療疾病的最好方法,尤其是心理方麵的病症。因為隻有在勞動中一個人才可以運行起生命的動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滿足人的內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