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入仕的學者多貧窮,而他們能成為學者也因其能安貧樂道,畢生沉浮於學海中,以讀書著述為樂。清代頗多安貧樂道之士,張履祥就是一個以耕讀為樂的學者。
他七歲喪父,家貧,母親沆氏勉勵他說:“孔、孟兩家無父兒也,隻因有誌,便做到聖賢。”及長,受學於著名學者劉宗周之門。學成,授徒。他重視經世濟用之學,並能實踐,自食其力。他耕田十餘畝,農忙時,穿草鞋戴竹笠,手提筐飯,到田裏耕種,勞動在田裏,吃在坡上。
他自己耕作種田,收入隻夠平常的吃和穿。他把房子取名為安樂窩,因此自稱為安樂先生。他每天早晨燃香靜坐;黃昏時小飲三、四杯酒,稍有醉意就停止不喝了。興致來時,做詩自娛,快樂無比。有時候想到城裏去,就坐著車子,興之所至,想到哪裏就到哪裏。當官的、讀書人聽到他的車子聲音,都跑出來爭著迎接;小孩子們都很高興,互相說:“安樂先生來了。”有時候也隨興留下過夜,天明方才離去。
他曾說:“人須有恒業,無恒業之人,原因在於他喪失了自己的本心,喪失了自己的信仰。他說自己因為愚笨,以稼穡作為自己生活的手段。因為一旦學會稼穡,就可以無求於人,則能立廉恥;知道了稼穡的艱難,就不妄求於人,不妄求於人,則能興禮讓。廉恥立,禮讓興,而人心可正,世道可隆。
明清之學,學者崇空談的多,而他強調實踐,以仁為本,以修己為務,著重經濟,安貧樂道,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修身點撥
懂得“勤以立誌,儉可養德”是做人之美德。儉是德的全麵體現,是道德的根本;侈是萬惡之首,也是萬惡之源。隻有倡儉尚廉,鄙棄奢侈,才能克己奉公,為人景仰。
我們不一定要身穿名牌衣服或過富裕的生活,才會覺得快樂,最重要是衡量自己的負擔能力,不會因追求物質享受而忽略生命中更有意義的東西,例如健康、家庭、學業和友誼等。如果我們能夠長存感恩之心,珍惜父母對自己付出的愛,我們的生活已經十分富足。隻要你表現出來積極和務實的態度、成熟的思想,加上努力奮鬥的心誌和清晰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